铁剑门的“铸剑体验坊”更火。赵铁柱让人把锻造间隔出一半当表演区,砌了三尺高的看台。匠人们把淬火、锻打的步骤拆成三段:先看“千锤百炼”——老师傅抡锤锻打剑坯,火星溅起半尺高;再观“淬火成锋”——通红的剑坯浸入冷水,腾起白雾,伴随着“滋啦”声响;最后是“刻名留念”——游客可穿上防火围裙,在师傅指导下给剑坯打两锤,再由赵铁柱的儿子用铁笔刻上名字。
有个江南来的富商,花五十两银子定制了一把短剑,要求在剑鞘上烙上自家商号的徽记,说要“挂在书房当摆设,比古董还稀罕”。更有赶考的举子,特意来打一把“文剑”——剑身不开刃,只刻上“金榜题名”四字,当作祈福之物。赵铁柱算完账,笑得合不拢嘴,在议事堂拍着李瑁的肩膀:“盟主,这比打十把犁还挣钱!我已让弟子们把库房的旧犁回炉,改打适合游客体验的小剑坯了。”
可新问题很快冒了出来。百草堂想把药圃扩建成“草药迷宫”,按八卦阵布局,种上枸杞、薄荷、紫苏等易认的草药,让游客在寻路时认药、识药,却缺银子买种苗和竹篱笆;黑石部的驯马场想添几匹良种马,又怕游客少,投进去收不回本钱,首领阿史那骨都支支吾吾地说:“我们的马都是战马退役,性子烈,游客怕是不敢骑……”
民生协调部的林秀把这些难题报上来时,眉头拧成了疙瘩:“都是好点子,就卡在钱和风险上。百草堂的苏婉姑娘算过,建迷宫得花三百两,她只凑得出一百两;黑石部更难,一匹良种马就要五十两,他们连十两都拿不出来。”
李瑁正在看海外事务部送来的《西域商情》,上面说波斯商人想在长安开“琉璃铺”,却担心水土不服,正四处打听有没有本地商号愿意合伙。他忽然一拍案:“咱们来做‘联合投资’!联盟出一半本钱,门派出一半,赚了钱按比例分,亏了也一起担。再让科技研发部和清议堂把关,算算这事有几成把握,风险大不大。”
他让清议堂制定了《风险评估章程》,从“游客多少”“成本高低”“能撑几个月”三个方面打分,够八十分的项目才允许立项。百草堂的“草药迷宫”先过审,得了八十七分——苏婉保证能培育出四季常青的药草,文宣部预估每月能来三千游客,联盟便和他们各出一百五十两,还协调护民部帮忙修路,把通往药圃的土路改成了石板路。
黑石部的驯马场更妙,他们联合了回纥的鹰扬门。鹰扬门出好马,黑石部出场地,联盟负责宣传,赚的钱三家分。突厥汉子们起初不乐意,阿史那骨都梗着脖子说:“马是咱们的命根子,哪能给外人骑?要是被游客吓坏了,以后怎么打仗?”可看到第一个月就分了三十两银子,能给部落添十顶新帐篷,立马改口:“多来些游客才好!我让儿子们学汉话,给游客当向导!”
科技研发部也没闲着。沈万山带着工匠给各景点添“省力神器”:给清风观的茶棚装了“自动续水壶”——用铜管连着火炉,水开了能自己流到茶壶里,道童们不用再跑前跑后;给铁剑门的体验坊做了“安全小锤”——看着威风,锤头却是空心的,既不会伤到人,又能打出响,连七八岁的孩童都能抡得动;给百草堂的迷宫做了“认药牌”——木牌上画着草药图,背面刻着功效,游客看不懂还能按铃叫药童讲解。
这些小发明让游客玩得更舒心,回头客也多了起来。有个洛阳来的妇人,带着三个孩子游完百草堂,特意找到苏婉:“我家小儿子总咳嗽,在迷宫里认了枇杷叶,你教的‘煮叶法’真管用,这回来是想再买些川贝膏。”苏婉笑着应下,心里却更明白,旅游业不只是看景致,更是把门派的本事变成百姓用得上的东西。
文宣部则把各景点串成了“江湖风情线”。从青城山下的铁剑门开始,一路到清风观、百草堂,最后到黑石部的驯马场,还印了“集章手册”,巴掌大的册子上画着各门派的标志,游客集齐五个门派的印章,能换一把联盟特制的小折扇,扇面画着各族武学招式。
有个教书先生带着学生走完全程,在手册上题字:“读万卷书,不如走江湖一程。铁剑门见匠心,清风观悟淡泊,百草堂知民生,黑石部晓勇毅——此行胜读十年书。”这话被文宣部抄下来,贴在各景点的布告栏上,引得更多学子前来“研学”。
半年后,联盟的经济账册换了新模样。传统的电商、打铁收入占了三成,旅游业和新兴产业占了七成。更让人惊喜的是,各门派的关系更紧密了——百草堂给清风观的茶棚提供草药,让道茶添了润肺的功效;铁剑门帮黑石部修马厩,用的是他们新创的“燕尾榫”,既结实又好看;连波斯商人都来找联盟合作,想在琉璃铺里摆上铁剑门的短剑当搭配,说“大唐的剑配西域的琉璃,才是最好的景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