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瑁主导的经济改革于试点地区初现曙光,朝堂上下对改革前景的态度从分歧走向逐渐趋同,大唐经济正稳健迈向繁荣新征程之际,江湖联盟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理念,精心谋划了一场旨在促进多元文化交融的武学与文化交流盛会,热情邀约吐蕃、高句丽等周边国家的江湖组织齐聚大唐,共绘文化交流的绚丽画卷。
这本是一场有望彰显大唐江湖海纳百川气度、推动文化蓬勃发展的盛会,然而,筹备之路却荆棘丛生,诸多阻碍如暗礁般横亘在前。部分地方官员深陷狭隘民族主义的泥沼,目光短浅地认定邀请外国江湖组织来唐交流,无疑是打开了泄露大唐武学机密的潘多拉魔盒,故而对交流活动百般刁难。他们或是以场地资源紧张为由,或是借口物资调配困难,对活动所需的场地与物资支持予以坚决拒绝,使得筹备工作举步维艰,陷入了停滞的困境。
与此同时,江湖内部也泛起层层涟漪,部分门派因对外国江湖组织心存深深的戒备,而对此次交流盛会态度冷淡。他们担忧这些来自异域的江湖组织心怀叵测,表面打着交流的旗号,实则企图窥探大唐武学的深邃奥秘,甚至可能暗藏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这种猜忌与担忧如阴霾般笼罩在这些门派心头,使得他们对江湖联盟的诚挚邀请反应冷淡,参与意愿极低。
李瑁敏锐洞察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深知若不及时妥善化解,江湖联盟倾尽全力筹备的交流盛会必将化为泡影,不仅大唐江湖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会遭受重创,更会错失一次千载难逢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契机。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决心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决心,打破这一僵持的局面。
李瑁首先将突破口锁定在那些对交流活动百般阻挠的地方官员身上。他不辞辛劳,逐一与这些官员会面,以春风化雨般的耐心,深入阐释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在与一位地方官员促膝长谈时,李瑁言辞恳切地说道:“大人,您对武学机密泄露的担忧,我感同身受。但我们不妨换个视角审视此事,文化交流恰似一场双向奔赴的盛宴,绝非单向的输出。通过与吐蕃、高句丽等国的江湖组织展开交流,我们固然有可能分享部分武学知识,然而,我们亦能借此契机,领略他们独特的武学文化,从中汲取精华,实现优势互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唐江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大唐武学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光芒,更能推动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为我们自身的武学演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而且,我们会精心制定严密周全的保密措施,构建坚不可摧的防线,确保核心机密万无一失。”
然而,这位地方官员依然满脸忧虑,迟疑地说道:“郡王,道理虽如此,但万一出现任何闪失,这沉重的责任谁能担当得起?”
李瑁目光坚定,毫不犹豫地回应道:“大人,我愿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我们切不可因一时的担忧而因噎废食,固步自封只会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掉队。大唐向来以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闻名于世,此次交流盛会正是展现我们恢宏气度的绝佳契机。”
尽管李瑁言辞恳切、分析透彻,但部分官员仍心存顾虑,态度摇摆不定。李瑁并未气馁,他引经据典,以大唐历史上文化交流推动繁荣发展的诸多实例,进一步循循善诱。从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大融合,到佛教传入后与本土文化的相互滋养,他详细阐述着文化交流如何为大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过李瑁不懈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员开始重新审视文化交流的价值,态度逐渐软化,陆续为交流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地与物资支持,筹备工作终于得以艰难推进。
解决了地方官员的阻碍后,李瑁马不停蹄地将重心转移到消除门派掌门的顾虑上。他深知,掌门在门派中拥有一言九鼎的影响力,只有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才能激发各门派积极参与交流盛会的热情。
李瑁率先来到底蕴深厚的少林派,与德高望重的少林掌门在静谧的禅房内盘膝而坐。李瑁神情诚挚,缓缓说道:“掌门大师,我完全理解您和门派弟子对外国江湖组织的戒备心理。毕竟江湖风云变幻,人心难测。但此次交流盛会,实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契机。吐蕃和高句丽的武学风格独特,与我们中原武学大异其趣。通过深入交流,我们能够拓宽视野,丰富自身的武学宝库。而且,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已精心安排了周密的安保措施,全方位守护门派的安全,绝不让武学机密有丝毫泄露的可能。”
少林掌门微微皱眉,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忧虑,说道:“郡王,并非我们拒绝交流,实是江湖险恶,不得不防。我们少林武学传承千年,容不得半点闪失。”
李瑁连忙点头表示理解,说道:“大师所言极是,谨慎之心不可无。所以我已从江湖联盟中挑选了一批武艺高强、忠诚可靠的弟子,组成了一支精锐的安保队伍。他们将在活动期间昼夜巡逻,严密监控,确保交流活动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同时,我们会在交流过程中制定明确详尽的规则,规范各方行为,让交流既富有成效,又能保障安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武定天下一大唐风云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