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贵人长什么样?什么时候给你的这些东西?” 王翦追问。
“大约一个月前,在边境的集市上。” 老巫师努力回忆着,“他穿着丝绸长袍,戴着高冠,说话是咸阳口音,身边跟着十几个护卫。他给了我一箱子黄金,还有这些泥块和纸卷,说只要把它们混入蛊毒投入秦军水源,就能让战马发疯,还说这是‘借秦人之土,破秦人之军’。”
丝绸长袍,高冠,咸阳口音 —— 这分明是秦朝官员的装束。王翦立刻想到了赵高,但李斯的印鉴又让他犹豫不决。作为丞相,李斯主管全国户籍和文书制度,他的印鉴出现在这里,难道他也牵涉其中?
“将军,您看这个。” 军医拿着一块处理干净的封泥进来,“我们在封泥夹层里发现了这个。”
那是一小撮灰白色的粉末,军医将其混入水中,立刻浮现出淡淡的红色纹路,形成一个 “隐” 字。这是秦代密信常用的 “矾书” 技法,用明矾水书写,入水后才能显现。
“隐……” 王翦喃喃自语。这个字既可以指隐藏秘密,也可能是某个组织的代号。结合上一章发现的 “南公” 符节和楚室复辟的图谋,这很可能是反秦势力的联络暗号。
他再次审视那份户籍残片,突然注意到刘邦的籍贯 “沛丰邑中阳里” 被人用朱砂圈了起来。沛县位于徐州西北部,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把这里的户籍藏在封泥中传递,难道是在暗示什么?
“李斯…… 赵高…… 刘邦……” 王翦在纸上写下这三个名字,陷入沉思。这三股势力看似毫无关联,却通过这些封泥和户籍联系在了一起。是赵高嫁祸李斯?还是李斯暗中勾结反秦势力?又或者,这根本是一个更大的圈套?
夜已深,帐外传来巡夜士兵的脚步声。王翦将户籍残片和封泥小心收好,这些东西已经超出了军事范畴,必须立刻上报朝廷。但他又担心咸阳早已被赵高控制,贸然送信只会打草惊蛇。
“李敢,你带两个人,连夜将这些物证送往蒙毅大人处。” 王翦最终决定,“务必让他亲自过目,切记不可走漏风声。告诉蒙大人,此事牵涉骊山皇陵和朝廷重臣,需万分谨慎。”
李敢领命而去,帐内只剩下王翦一人。他凝视着灯火下的封泥,这些看似普通的泥块,竟藏着如此惊天的秘密。骊山作为秦始皇陵的所在地,其官署封泥被用于匈奴巫蛊,本身就是对皇权的亵渎,而其中夹带的沛县户籍,更像是一个无声的警告。
【四: 暗流】
三天后,蒙毅的回信终于送到了湟中大营。信是用密写药水写在一块丝帕上的,显示出京城局势已然紧张。蒙毅在信中证实,骊山皇陵的修建工程确实由丞相李斯监管,“左司空” 等官署直接听命于李斯麾下的少府监。但他也指出,近半年来赵高通过安插亲信,已逐渐掌控了骊山工程的实际管理权。
更令人震惊的是,蒙毅在信中提到,沛县县令三个月前曾上报当地户籍档案失窃,失窃的正好包括刘邦所在里的全部卷宗。当时赵高以 “小吏失职” 为由草草结案,并未深入调查。
“果然是赵高干的。” 李敢气愤地说,“他偷了户籍,又利用骊山封泥传递给匈奴,既嫁祸给李斯,又能借匈奴之手削弱我军战力,真是一箭双雕!”
王翦却不这么认为。他仔细观察蒙毅随信附上的李斯真迹钤印,发现与封泥上的印章虽然风格相似,但在细微处仍有差别 —— 真印的 “斯” 字最后一笔略带弧度,而封泥上的则过于平直。这说明封泥上的印章很可能是仿造的,目的就是嫁祸李斯。
“但这些封泥的工艺确实出自骊山官署。” 王翦沉思道,“赵高要弄到真正的骊山封泥并不难,但他为什么要在里面夹带刘邦的户籍?”
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都陷入沉默。刘邦只是一个逃亡的泗水亭长,虽然在芒砀山聚集了数百人,但在庞大的秦帝国面前不过是癣疥之疾。赵高作为中车府令,为何会如此关注一个小小的逃犯?
正在这时,负责解蛊的军医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块刚从战马伤口取出的封泥:“将军,您看这个!”
这块封泥比之前发现的都要大,上面刻着 “骊山祠祀” 四个字。军医在清理时发现其内部有一个极小的空腔,里面藏着半枚断裂的玉符,玉符上刻着一个 “刘” 字。
“是合符!” 王翦立刻认出,这是古代传递重要信息时使用的信物,持有者各执一半,合二为一时才能证明身份。这半枚玉符的质地与之前找到的 “南公” 符节相似,显然出自同一批工匠之手。
所有线索瞬间串联起来:赵高利用职权获取骊山封泥,仿造李斯印鉴,将刘邦的户籍和联络玉符藏在其中,通过匈奴巫蛊的方式传递出去。这既可以借匈奴之手削弱秦军,又能暗中联络反秦势力,同时还能嫁祸给李斯,可谓一石三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秦风骨:王翦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