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正是始皇帝统一六国那年,可这艘沉船分明是春秋遗物,怎么会装着新制的秦弩?他突然想起介休截获的密约,那卷用朱砂写在丝帛上的密信里,除了 "舟行载械" 四字,还有 "汾津藏甲,待时而发" 的字句。后背瞬间渗出冷汗,顺着脊椎往下淌 —— 这绝非简单的古船残骸,而是藏着惊天秘密的兵器库。
【二:弩机刻字牵骊山】
暮色降临时,沉船已完全拖上岸,斜斜地躺在河滩上,像一头搁浅的黑色巨兽。王贲带着李墨星夜从霍太山赶来,三十余骑踏破暮色,火把将船体照得通红,连船板的纹理都清晰可见。李墨刚跳下马,就直奔前舱,蹲在弩机旁,用细毛刷蘸着清水,小心翼翼地清理刻字缝隙,眉头越皱越紧。
"将军,这刻字格式是典型的 ' 物勒工名 ' 制度。" 他直起身,指尖沾着铜锈,"按秦律《工律》规定,兵器需刻上工匠名、监造官、督造机构,缺一不可。' 骊山监造 ' 说明出自骊山匠作监,' 工丙 ' 是工匠名,但少了监工的职级和全名,不合规制。" 王贲嗯了一声,他当年随父亲王翦出征时,见过无数秦军兵器,确如李墨所说,刻字从未有过疏漏。
"监工的名字在这里!" 陈苍突然喊道,指着一具弩机的尾端。那里刻着极小的字迹,需借着强光才能看清。李墨立刻取来铜制放大镜 —— 那是西域进贡的物件,能将字迹放大三倍,"监造,中车府丞赵成。"
王贲的手指猛地攥紧腰间的剑柄,力道大得指节发白:"赵成?赵高的义子!去年陛下将他派去骊山督造兵器,任的正是中车府丞,怎会出现在这里?" 他想起三个月前咸阳传来的风声,赵高借着整顿兵器库的由头,把自己的亲信全安插进了骊山匠作监,当时他只当是宦官争权,如今看来绝非偶然。
李墨突然起身,快步走向沉船的货舱。舱内除了弩具,还堆着些腐朽的麻布和陶罐,麻布上印着模糊的 "军器监" 字样,陶罐底则印着 "河津仓" 的戳记。"河津仓是汾水沿岸最大的秦军粮仓,兼管兵器存储。" 李墨的声音带着寒意,"去年冬月曾上报失窃过一批兵器,数量正好是五百具弩机、一万支箭镞,当时说是被燕赵残部劫走,如今看来......"
"是监守自盗!" 陈苍接口道,他曾参与过河津仓的防卫部署,"赵成借着督造之便,把新制的改良秦弩偷运出来,藏在这艘古船里。可他们为何要藏在春秋沉船上?直接埋在河岸岂不是更方便?"
王贲走到船舷边,用剑柄敲击着厚重的船板。木材虽已发黑,质地却仍坚硬,发出 "咚咚" 的闷响。"这船不是自然沉没的。" 他指着船底的破损处,那里有个不规则的大洞,"你看这裂痕是利器劈砍所致,边缘还有凿子的痕迹,船内的灼烧痕迹集中在前舱,分明是先遭火攻,再被人凿沉,特意做成战损的模样来掩人耳目。"
李离突然想起什么,快步走向船尾,手里拿着个青铜凿子:"将军,这里有块松动的船板!" 众人围过去,只见船尾的隔舱板与船身的连接处有撬动的痕迹,李离用凿子轻轻一撬,整块船板便翻了下来,下面藏着个巴掌大的青铜匣子,上面还挂着小巧的铜锁。
陈苍一剑劈开铜锁,打开匣子,里面是一卷用黄绢包裹的竹简。李墨展开竹简,火把的光芒在竹简上跳动,照亮了上面密密麻麻的篆字:"廿六年冬,弩五百具,箭万支,铁镞三千,监造赵成,协理张偃、李禄、王戊......" 他念到一半突然停住,手指划过竹简末尾,"这里还有一行小字:' 待发,令由中车府出,验符为凭 '。中车府正是赵高掌管的官署!"
王贲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像天边的乌云。赵高通过义子控制骊山匠作监,偷运兵器藏于汾水古船,背后定有阴谋。介休的燕太子丹旧部、蒙山的昌平君旧部、匈奴的骑兵,再加上赵高在咸阳的势力,这些线索如蛛网般交织,仿佛一张无形的网正悄然收紧,要将大秦的根基缠碎。
"李墨,带十名文书清查船内遗物,任何有字的物件都不能放过!" 王贲厉声下令,"陈苍,带两百人封锁汾水沿岸十里,严禁任何人靠近,尤其是船工和渔民!赵成和这些匠作监官吏的行踪,立刻派人追查,用快马报给咸阳的李斯丞相!"
就在此时,一名负责清理船板的士卒捧着块断裂的船板跑来,脸色发白:"将军,李墨先生,这块船板的年轮好奇怪,中间有一圈特别宽,像是被人特意做了记号!" 李墨接过船板,借着烛光仔细查看,瞳孔突然收缩 —— 那圈异常的年轮比周围宽出近一倍,颜色也更深,绝非自然形成。
【三:年轮暗合帝王辰】
月光透过云层,洒在那块特殊的船板上,泛着冷幽幽的光。李墨取来一把青铜卡尺 —— 这是他从御史府借来的测量工具,上面刻着精确的刻度,小心翼翼地测量着年轮的间距,口中轻声计数:"一、二...... 三十七,这圈最宽的是第三十八圈,间距足有二分(合今六毫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秦风骨:王翦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