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恍然大悟,他之前还在担心王翦手握六十万大军,会功高震主,如今才明白,这位老将早已把一切都算计好了。他跟着王翦走进书房,书房里的书架上摆着的不是兵书,而是一排排的田宅账簿,最上面的一本,封面上写着 “频阳王家田产录”。
“将军,末将还有一事想问。” 蒙恬的手指拂过账簿,“陛下已经赐了您九千亩田,您为何还要在奏折里提,要把韩地新郑城外的三千亩水田,还有赵地邯郸城郊的五千亩旱田,也划到您名下?那些都是去年降秦的韩、赵旧将的封地,您这么做,会不会惹来他们的不满?”
王翦拿起桌上的茶壶,给蒙恬倒了一杯茶,茶汤是频阳本地的粗茶,味道有些苦涩,却很提神:“你觉得,那些韩、赵降将是真心降秦吗?”
蒙恬愣了愣,摇了摇头:“末将觉得不是。他们只是迫于秦军的威势,才不得不降,心里肯定还想着复国。”
“没错。” 王翦喝了一口茶,“那些降将手里握着封地,暗地里招兵买马,若是不加以控制,日后必成大患。我把他们的封地要过来,一是能断了他们的念想,二是能把这些田产分给我的麾下将校 —— 那些将校跟着我征战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给他们些田产,他们才会更卖力地为我打仗。”
蒙恬点了点头,他忽然觉得,王翦索要田产的背后,藏着的是一盘大棋 —— 既打消了嬴政的猜忌,又控制了韩、赵降将,还安抚了麾下将校,可谓一举三得。
“只是…… 陛下会不会同意?” 蒙恬还是有些担心,“那些韩、赵降将虽然降了秦,但毕竟还有些势力,陛下若是驳回了您的请求,岂不是白费功夫?”
“陛下会同意的。” 王翦的目光落在窗外的桃树上,“嬴政比谁都清楚,那些韩、赵降将是隐患。他需要一个人来处理这个隐患,而我,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我索要那些封地,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大秦 —— 他明白这一点。”
果然,没过几日,咸阳的圣旨就到了。嬴政不仅同意了王翦的请求,还特意让廷尉府拟了文书,把韩、赵降将的封地正式划到了王翦名下。同时送来的,还有六十万大军的虎符,以及一道口谕 —— 让王翦三日之内,前往咸阳军营点兵。
接到圣旨的那天,王翦领着王贲和几个族老,去了频阳的田地里。他让人从楚地运来一块青石,作为地界石,上面刻着 “王翦之田” 四个大字,还有王家的族徽。
“把这块地界石立在渭水边上,挨着韩、赵降将的旧封地。” 王翦指着田地里的一处高坡,“记住,立石的时候,要挖三尺深的坑 —— 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片田,是大秦皇帝赐给我的,谁也动不得。”
族老们应声而去,王贲却有些不解:“父亲,立地界石只要挖一尺深就够了,为何要挖三尺深?”
王翦拍了拍王贲的肩膀,目光深邃:“有些东西,要埋得深一些,才不会被人发现。等地界石立好,你就知道了。”
王贲还想再问,却见王翦已经转身往村里走去。他望着父亲的背影,忽然觉得,父亲索要的田产,不仅仅是田产那么简单 —— 那里面藏着的,是灭楚的谋略,是王家的未来,更是大秦的安稳。
【四: 频阳掘鼎,巫器暗合灭楚谋】
三日之后,频阳的田地里热闹非凡。十几个壮丁挥着锄头,正在挖地界石的坑,王贲站在一旁指挥,时不时地弯腰测量坑的深度。此时正是正午,阳光毒辣,壮丁们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泥土里,很快就被晒干了。
“大人,坑已经挖了三尺深了,可以立石了吗?” 一个壮丁直起腰,擦了擦脸上的汗水,问道。
王贲点了点头,正要让人把青石抬过来,却见一个壮丁的锄头 “当” 的一声撞到了硬物,发出清脆的声响。那壮丁惊呼一声,连忙把锄头收回来,蹲下身,用手拨开泥土:“大人,底下有东西!”
王贲快步走过去,只见泥土里露出一块黑黝黝的器物,形状像是一只鼎。他让人拿来铁锹,小心地挖开周围的泥土,一只三足两耳的青铜鼎渐渐显露出来 —— 鼎身上刻着繁复的饕餮纹,纹路里还残留着暗红色的痕迹,像是干涸的血迹。鼎腹上刻着一行楚篆,笔画扭曲,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这是…… 楚国的巫鼎!” 王贲认出了鼎的样式,去年秦军破楚南阳时,他见过楚宫祭祀用的巫鼎,跟这个一模一样,“快,把鼎抬出来,小心点,别弄坏了!”
壮丁们小心翼翼地把巫鼎抬出来,放在田埂上。王贲蹲下身,仔细看鼎腹上的楚篆,那些字他认识几个,连起来读就是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不好!” 王贲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这巫鼎上的字若是传出去,不仅父亲会惹上麻烦,整个王家都可能被牵连。他正要让人把巫鼎藏起来,却见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是王翦回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秦风骨:王翦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