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吧?"他喃喃道,"陛下那么信任他。"
"信任?"乞丐冷笑,"你没见最近宫里的铜漏都换了新的?听说啊,陛下夜里睡不着,总盯着漏刻发呆,谁知道他在盘算什么。"
青林想起白天在堤坝上看到的情景。那些锦衣卫处理现场的手法,干净利落得不像临时起意,倒像是早就演练过无数次。这背后,一定有双无形的手在操控。
琉璃镜中的裂痕
洪武十六年的上元节,应天府张灯结彩。青林混在赏灯的人群里,看着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走马灯,上面画着"洪武盛世"的图景。可他知道,这繁华背后,暗流正在涌动。
他跟着人群来到秦淮河畔,那里搭起了临时的戏台。台上正演着《包公案》,台下喝彩声此起彼伏。青林却注意到,戏台两侧的柱子上,贴着两张不起眼的告示——一张是招募粮商的,另一张是求购琉璃镜的。
"奇怪,朝廷怎么突然要买琉璃镜?"他自言自语。
"你不知道?"旁边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搭话,"听说啊,陛下要给各州县的粮仓装镜子。"
"装镜子做什么?"
"嘿嘿,"书生压低声音,"据说能照出粮食里的猫腻。有个御史发明了个法子,用镜子反射阳光,能看出粮食是不是被掺了沙土。"
青林心里一动。这方法听起来简单,却透着过人的智慧。他忽然想起自己手环里的光谱分析仪,原理不也与此相似吗?
就在这时,人群突然骚动起来。一队锦衣卫冲了过来,径直奔向戏台后台。青林看见李百户揪着一个戏子走了出来,那戏子脸上还带着油彩,却吓得面无人色。
"带走!"李百户一声令下。
"官爷,我冤枉啊!"戏子挣扎着,"我只是个唱戏的,什么都不知道!"
青林跟着人群往前凑,听见旁边的人议论纷纷。
"这不是城南戏班的小红吗?怎么被抓了?"
"听说啊,她给韩国公府唱堂会时,偷听到了什么不该听的。"
"韩国公?又是他?"
青林的心沉了下去。他有种预感,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当晚,青林潜入了工部的档案房。他用手环里的微型手电筒照明,翻阅着近年来的河工档案。果然,他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松江府的棉絮、应天府的堤坝、还有各地粮仓的账目,都隐隐指向一个人。
就在他抄录证据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青林慌忙躲到书架后面,看见李百户走了进来。他径直走到一个柜子前,打开锁,取出一卷图纸。
借着微弱的光线,青林看清了图纸上的内容——那是一张全国驿道的分布图,上面用朱砂标出了十几个点。而在图纸的角落,有一行小字:"洪武十六年三月,会师于此。"
青林的心跳到了嗓子眼。他意识到,朱元璋的网,终于要收了。
天平上的砝码
洪武十八年,春。
青林站在午门外的广场上,看着黑压压的人群。今天是朝会的日子,却比往常多了许多锦衣卫。他们手持利刃,眼神锐利如鹰,扫视着每一个进出的官员。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吏部尚书带着几个官员匆匆赶来,脸色凝重。青林听见他们低声交谈,提到了"胡惟庸"、"谋反"等字眼。
他的心猛地一沉。胡惟庸,当朝丞相,也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大臣之一。难道连他也...
就在这时,午门大开。朱元璋身着龙袍,缓步走出。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神却像两把利剑,刺穿了人群。
"带上来!"朱元璋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广场。
很快,几个锦衣卫押着一个人走了过来。那人穿着囚服,头发散乱,正是胡惟庸。他看见朱元璋,突然挣扎起来,嘶声喊道:"陛下,臣冤枉啊!臣对大明忠心耿耿,怎么会谋反?"
朱元璋没有理他,而是转向众人:"诸位爱卿,你们说,胡惟庸该不该死?"
官员们面面相觑,没人敢说话。
朱元璋冷笑一声:"看来,你们是忘了《大明律》了。来人,把东西抬上来!"
很快,几个锦衣卫抬着几个箱子走了过来。打开箱子,里面装满了金银珠宝、绸缎布匹。
"这些,都是从胡惟庸府里搜出来的。"朱元璋的声音冰冷,"他身为丞相,却利用职权,收受贿赂,结党营私。更有甚者,他还私通倭寇,意图谋反!"
胡惟庸还在挣扎:"陛下,这都是诬陷!是有人故意陷害老臣!"
"诬陷?"朱元璋拿出一封信,"这是从你府里搜出来的,是你写给倭寇的信。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胡惟庸看着那封信,突然瘫倒在地,再也说不出话来。
"拖下去!"朱元璋下令。
很快,胡惟庸就被押了下去。朱元璋看着他的背影,眼神里没有丝毫怜悯。
"诸位爱卿,"朱元璋转向众人,"胡惟庸的下场,就是所有贪官污吏的下场。朕今天在这里发誓,只要朕活着一天,就绝不会容忍贪污腐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