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是这样原始的设备,即将跨越英吉利海峡,传递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无线电波。
“我们准备在明天清晨进行实验。” 马可尼指着海峡对岸,“法国的加来港已经架设好了接收装置。如果成功,信号将跨越31英里的海面。”
青林点头,历史书上确实记载着这次实验的成功。但他同时也记得,这次实验的信号极其微弱,接收端需要在完全屏蔽电磁干扰的环境下才能勉强捕捉到莫尔斯电码的滴答声。
“您的发射功率是多少?” 他下意识地问,随即意识到这个时代还没有“功率”的精确计量概念。
马可尼果然愣了一下,随即解释道:“我们使用了十二节蓄电池供电,火花间隙可以调节到三英寸。目前测试中,在地面能传输五英里,希望海面的环境能让信号传得更远。”
青林蹲下身,仔细观察着发射天线的结构。两根木杆之间拉着的铜网呈菱形,接地端直接埋在潮湿的沙土里。他皱起眉头:“这样的天线效率太低了。电磁波大部分会被地面吸收,而且方向性太差。”
马可尼眼中闪过惊讶:“您对天线设计也有研究?我们确实发现,不同的天气和地形会严重影响信号传输,但还没找到规律。”
“不是规律,是原理。” 青林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自己失言。他不能直接告诉马可尼电磁波的传播特性,那相当于掠夺了这位科学家数十年的探索成果。
他斟酌着词句:“我认为,电磁波的传播可能和光线有些相似,需要合适的角度才能传得更远。也许……可以把发射天线倾斜一定角度,让信号更贴近海面传播?”
这是他基于地波传播原理的建议。中波和长波可以沿着地球表面传播,贴近海面时,由于海水的导电性,反而能减少能量损耗。后世的航海无线电通信正是利用了这一特性。
马可尼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露出兴奋的表情:“倾斜角度?这是个有趣的想法!我们一直让天线垂直于地面,也许真的是方向错了!”
他立刻招呼助手:“调整天线角度,让铜网向海面倾斜三十度!快,我们还有时间测试!”
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青林的心情复杂。他知道自己刚才的一句话,可能已经改变了历史的细节。但他无法控制自己——面对这些即将改变世界的先驱者,面对那些充满缺陷却蕴含无限可能的设备,他骨子里的工程师本能让他忍不住想要优化每一个细节。
当晚,青林被安排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房间里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昏黄的光晕。他坐在桌前,看着窗外漆黑的海面,手里摩挲着从行李箱夹层找到的一个小东西——那是他穿越时唯一带过来的物品,一枚米粒大小的量子芯片,封装在透明的聚合物里,在灯光下泛着微光。
这枚芯片能实现量子纠缠态的稳定存储,是他实验的核心部件。在这个连电子管都没有的时代,它就像一件来自外星的造物。如果用现代技术解析它的结构,足以让这个时代的物理学发生飞跃。
但他不能这么做。
青林想起了马可尼专注调试设备的侧脸,想起了那些工人为了固定天线在寒风中忙碌的身影,想起了历史书上记载的、无数科学家为了探索无线通信技术付出的心血。他可以轻易地告诉他们电磁波的方程,可以画出更高效的天线结构,可以设计出晶体管的雏形,但那样一来,所有的探索、所有的试错、所有从0到1的突破都将失去意义。
科学的魅力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探索的过程。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青林就赶到了悬崖边。海风带着咸腥味扑面而来,天空中繁星尚未完全褪去。马可尼的团队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准备,发射机旁的操作员戴着耳机,手指悬在莫尔斯电键上。对岸的加来港方向,隐约能看到一盏闪烁的信号灯——那是接收站的位置。
“准备好了吗?” 马可尼的声音带着紧张。尽管做了无数次地面实验,跨越海峡的挑战依然巨大。
操作员点头:“随时可以开始,先生。”
马可尼看向青林,眼神中带着期待:“青先生,您觉得我们该发送什么信号?”
青林沉吟片刻,想起了莫尔斯电码中最着名的三个字符——SOS还未成为国际通用求救信号,而历史上第一封跨洋无线电报发送的是“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但他有更好的选择。
“发送三个点吧。” 他轻声说,“在莫尔斯电码里,三个点代表字母‘S’。但对我们来说,它可以是‘开始’(Start)的第一个字母。”
马可尼眼睛一亮:“一个全新的开始,很好的寓意。”
上午七点零五分,操作员按下了电键。
青林站在发射机旁,能听到火花间隙发出的噼啪声,闻到臭氧的特殊气味。他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那频率杂乱的电磁波从倾斜的天线出发,贴着海面蜿蜒前行,穿过薄雾,越过波浪,向着对岸的接收站飞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