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批微生物样本注入三叶草培养皿时,观测站的大屏幕上,地球与火星的节点突然同时亮起。伦敦的金属标本展开翅膀,剑桥的基因库发出绿色脉冲,纽约的麻雀群再次起飞,在夜空中组成巨大的DNA双螺旋。青林知道,这场跨越时空的进化对话,终于完成了关键的闭环。
三个月后,“雀鸟号”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的消息传来时,青林正在校园的新花坛里播种。这些种子经过微生物改良,外壳带着麻雀肠道菌的基因标记,能在火星土壤中快速激活共生机制。陈教授站在旁边,手里的平板电脑显示着探测器传回的最后画面:舱内的种子已萌发出带透明膜的嫩芽,叶片上的银斑组成了地球的轮廓。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最后一页写过,生命是‘由造物主最初吹入少数或一个生物形式中’,然后‘沿着美妙的歧异路线,一直进化到如今的各种形式’。”陈教授的声音里带着感慨,“现在看来,他说的‘造物主’,或许就是生命本身。”
青林抬头望向天空,猎户座的腰带三星依旧明亮。他知道,此刻“雀鸟号”正在穿越这片星域,三叶草的种子将带着地球的进化记忆,在火星的红色土壤中扎根。而校园的麻雀群落在新播的花坛边,喙部的透明膜反射着星光,像在为远方的同类照亮前路。
他翻开笔记本新的一页,在2028年的最后一条观测记录下,画了棵贯穿天地的生命树:树根扎在1831年的贝格尔号,树干穿越2028年的地球,树冠舒展在2034年的火星,枝桠上停着无数麻雀,叶片的形状既是眼睛,也是望远镜,更是飞向宇宙的种子。
笔尖停顿的瞬间,青林发现放大镜的光斑里,三叶草的影子正与火星的影像重叠。他突然明白,所谓的“科幻”,不过是尚未发生的现实;所谓的“进化”,从来不是孤独的旅程。从达尔文的放大镜到火星的种子,从校园的麻雀到宇宙的星图,生命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编织着跨越时空的网络。
暮色再次降临,观测站的传感器闪烁着柔和的绿光。青林将笔记本放在花坛边,封面上的光斑与麻雀喙部的透明膜形成共振,在地面拼出“∞”的符号。远处的博物馆屋顶,最后一群麻雀正飞向夜空,它们的鸣叫声在空气中传播,与“雀鸟号”的信号频率融为一体,像首写给宇宙的进化史诗。
他知道,这不是结局,甚至不是新的开始。就像三叶草总会向着光生长,就像麻雀总会适应新的环境,就像人类永远在仰望星空时,不忘脚下的泥土。
那些散落的种子、羽毛、泥土,终将在时间的长河里,长成连接过去与未来、地球与宇宙的生命之树,而树上的每片叶子,都写着同一个故事: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