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工遗物'的误差。"深夜,苏颂在枢轮旁踱步,金属盘上的宝石忽明忽暗,"星辰在动,大地在动,连这些遗物的记忆,也会慢慢模糊。"他突然抓起把铜凿,要去修改齿轮,却被青林拦住。
"大人请看!"青林调出终端的星图,"不是仪器错了,是我们对月球轨道的计算少了个变量。"他指着屏幕上的椭圆轨道,"月球绕地运行时,会受到太阳引力的摄动,这个偏差,每百年会累积一刻。"
苏颂的眼睛亮了。他拿起算筹在地上演算,铜制单镜的薄膜上,星轨与算筹的轨迹渐渐重合。"原来如此!"他突然大笑,"天工也有尽时,唯有不断测算,才能追上星辰的脚步。"
他们用了三个月修正参数。青林惊讶地发现,苏颂仅用算筹和金属盘,就推导出了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相似的公式,只是表达方式换成了中国传统的"勾股测望术"。当新的齿轮安装到位,水运仪象台再次运行时,月食模拟的误差缩小到了令人发指的半刻钟。
离别的那天来得猝不及防。宣德门的晨雾里,苏颂将那枚金属盘塞进青林手里:"此物终究不属于人间。若后世有缘人得见,告诉他,所谓天工,不过是先人的智慧;所谓永恒,不过是代代相续的修正。"
时空乱流再次将青林吞噬时,他最后看了眼水运仪象台。晨光中,那座高三丈五尺的庞然大物正在缓缓转动,枢轮的晶体发出的蓝光与朝阳交织,在汴京的上空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网眼里流动的,是时间的轨迹,是星辰的舞步,是人类用智慧丈量宇宙的脚步。
再次睁开眼时,青林躺在2247年的修复舱里。同事们围着屏幕惊呼,终端带回的水运仪象台数据,完美解决了星际航行中的时间校准难题。屏幕上,苏颂推导出的公式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对比图正在滚动,那些用算筹摆出的符号,与二进制代码竟有着奇妙的呼应。
修复舱的门缓缓打开,青林走到观测窗前。月球基地的环形山阴影里,一台巨大的天文仪器正在运行,其核心结构与水运仪象台惊人地相似——只是驱动它的不再是晶体,而是可控核聚变产生的能量。
他握紧掌心的金属盘,盘上的宝石在灯光下泛着温暖的光。
终端的屏幕暗下去之前,青林看见自己的研究日志上,自动浮现出一行字,笔迹酷似苏颂:"仪象者,权衡天地之器也;历数者,斟酌古今之术也。器与术合,而后天地可测,古今可通。"
他知道,从那个汴京的清晨开始,有些东西永远改变了。
无论是宋代的水运仪象台,还是未来的星际天文台,人类丈量时间的工具或许会变,但那份仰望星空的执着,那份用智慧对抗混沌的勇气,永远不会改变。
就像枢轮的转动,看似重复,实则每一圈,都在向着更精确的未来,迈进一小步。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