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到窗边,指着外面的田野。“你看到那些正在劳作的人了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见过一本书。他们的孩子,如果没有学校,也会和他们一样。但如果我们有了学院,情况就会不一样。十年,二十年之后,这里会有牧师,有法官,有能看懂英国法律文件的人,有能记录我们历史的人。”
青林忽然想起了自己时代的哈佛大学——哥特式的红砖建筑,藏书千万的图书馆,诺贝尔奖得主云集的讲堂。很难想象,这一切的起点,竟然是这样一间简陋的木屋,和一个对未来充满执念的清教徒。
“学院会建在哪里?”青林问。
“就在镇北边那片橡树林里。”约翰说,“议会已经批了土地,我们打算先盖一栋石头房子,能容纳二十个学生就够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和书籍。”他的语气里带着忧虑,“我们请了一位叫纳撒尼尔的先生来当校长,但他一个人远远不够。至于书……我把我带来的大部分书都捐了出去,大概有四百本,但还是太少了。”
四百本书。青林在心里换算着——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17世纪,这已经是一笔惊人的财富。后来的历史记录显示,约翰·哈佛捐赠的这四百本书,成了哈佛学院最早的图书馆藏书。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青林忍不住问,“这些书在殖民地比黄金还珍贵。”
约翰笑了笑,拿起桌上的《圣经》。“《传道书》里说,‘智慧胜过黄金’。我来北美之前,在剑桥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常常为那些买不起书的穷学生难过。现在我有这个机会,为什么不把书留给更需要它们的人呢?”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悠远,“其实我身体不好,”他轻轻咳嗽了两声,“不知道还能活多久。这些书,这些知识,比我能活的日子更长久。”
青林的心猛地一沉。他知道,约翰·哈佛在1638年就会去世,距离现在只有两年时间。这位学院的奠基者,甚至没能看到第一届学生毕业,没能看到学院以他的名字命名。
接下来的几个月,青林成了约翰·哈佛身边一个沉默的助手。他不敢暴露身份,只能以“波士顿来的孤儿,想跟着先生读书”为由留在那里。他帮着搬运石料,清理地基,抄写文件,甚至在约翰的花园里帮忙种菜。
他亲眼目睹了建校的艰难。冬天来得很早,1636年的第一场雪在11月就落了下来,冻得人手指发僵。工人们没有足够的工具,只能用斧头和简陋的撬棍搬运石头,很多人手上都磨出了血泡。食物短缺越来越严重,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两顿稀粥,约翰常常把自己的那份分给工人和几个提前入学的学生。
青林看到约翰在寒夜里批改学生的作业,烛光映着他苍白的脸;看到他因为缺少墨水,用黑莓汁混合铁屑自制墨水;看到他因为和议会在经费问题上争吵而气得发抖;也看到他在学生们能用拉丁语背诵《圣经》段落时,露出欣慰的笑容。
“有时候我会怀疑,我们是不是太心急了。”一天晚上,约翰看着窗外的风雪,忽然对青林说,“有人说,现在最重要的是种好庄稼,建好栅栏,防备印第安人和野兽,而不是盖什么学院。他们说,等殖民地富裕了,再办学也不迟。”
“那您为什么不同意?”青林问。
“因为教育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约翰的语气很坚定,“就像人不能等到不饿了才吃饭,一个社会也不能等到富裕了才办教育。你想想,如果我们现在不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等他们长大了,谁来管理这个殖民地?谁来制定规则?谁来分辨哪些是真正对我们有益的,哪些是诱惑和陷阱?”
他走到书架前,抚摸着那些书。“这些书里,有古希腊人的智慧,有罗马人的法律,有基督徒的信仰。它们能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生活,社会应该怎样运转。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些,就真的和野蛮人没什么区别了。”
1637年的春天来得很晚,橡树林里的积雪直到4月才完全融化。学院的石头房子终于盖到了第二层,虽然简陋,但已经能看出大致的轮廓。约翰把教室设在了一楼,用木板隔出了几个小房间当宿舍。第一批学生只有九个,最大的二十岁,最小的才十三岁,都是殖民地居民的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眼神里却充满了好奇。
开学那天,没有仪式,没有庆典。约翰站在临时搭起的讲台上,手里拿着一本《圣经》,对学生们说:“你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成为比别人更尊贵的人,而是为了成为更有用的人。知识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服务的——服务上帝,服务同胞,服务这个正在成长的殖民地。”
青林站在教室后面,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忽然觉得眼睛有些湿润。他想起了2142年的哈佛,那里的学生讨论着星际航行的伦理,研究着人工智能的边界,探索着宇宙的起源。但他们和这九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孩子,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在追求知识,都在试图理解世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