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愣住了。这办法看着简单,却藏着门道——双重备份,互相监督。这不就是现代财务制度里的“复式记账”雏形吗?
接下来的几天,青林跟着舜到处转,才算真正开了眼界。
舜住的地方就是个普通的半地穴式房子,泥土糊的墙,茅草顶,屋里除了一张石床,就是几个装粮食的陶罐。青林原以为首领总得有点特殊待遇,没想到舜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要么去田里看庄稼,要么去各个工坊巡查,晚上就着松明火把核对那些刻着符号的木板和陶片,常常忙到后半夜。
有天去北边的部落收贡粮,负责收粮的是个叫商均的年轻人,是舜的侄子。过磅的时候,青林发现商均手里的木杆秤有点不对劲——秤砣比标准的轻了些。
等收完粮,舜把商均叫到一边,拿起秤砣问:“这秤砣是你换的?”
商均脸一白:“叔,我……我就是想让他们多缴点,咱们部落的粮仓能满些。”
“粮仓要满,得靠大家多打粮食,不是靠秤砣。”舜把秤砣放在地上,指着旁边的石头堆,“这些石头都是定好分量的,一斤就是一斤,一两就是一两。你把秤砣改轻了,看着是多收了,可人家心里不服气,下次谁还愿意好好缴粮?”
他让商均把多收的粮食退回去,又当着所有部落首领的面,把那杆秤折了,换了个新的。“以后所有的秤砣、量器,都由部落共同保管,谁用谁登记,用完立刻还回来。”舜说,“要是再发现有人改这些东西,不管是谁,都按规矩办。”
青林看着那堆用来校准的石头,忽然明白过来。舜不是靠什么法术或者威望治理部落,他是在建立一套规矩——看得见、摸得着,谁都不能例外的规矩。
这天晚上,舜正在核对陶片,忽然皱起了眉头。青林凑过去,看见他手里的两块陶片,一块上面刻着“粟五十”,另一块却刻着“粟四十”。
“这是怎么回事?”青林问。
“负责收粟的是后稷部落,”舜拿起两块陶片,“他们自己记的是五十,我这儿备份的是四十。差了十担。”
第二天一早,舜带着青林去了后稷部落。部落首领是个干瘦的老头,见了舜,眼神有点躲闪。
“你部落这个月缴的粟,怎么账上对不上?”舜把陶片放在他面前。
老头搓着手,支支吾吾地说:“可能……可能是记错了?收的时候忙,说不定数错了。”
“那我们就再数一遍。”舜没多说,让人打开后稷部落的粮仓。
粮仓里堆着不少粟米,用陶罐分装着。舜让人把陶罐一个个搬出来,用标准石秤重新称。称到最后,果然多出了十担。
“这些是怎么回事?”舜指着多出的粟米。
老头的脸像被晒蔫的叶子,耷拉下来:“是……是我留下的。我想着部落里冬天可能不够吃,就……就多留了点。”
“部落的粮仓有储备粮,就是为了防备冬天不够吃。”舜的声音沉了些,“你私自多留,其他部落缴足了粮,到时候你的部落有粮,别人没粮,这公平吗?”
老头低着头,半天说不出话。最后,舜让他把多留的粟米送到公共粮仓,又在部落的木板上刻下了这件事,旁边注了句:“后稷首领私留十担粟,已追缴,罚看管粮仓一个月。”
“罚他看管粮仓,不是让他吃苦。”回去的路上,舜对青林说,“是让他看着那些粮食,想想每个部落缴粮时流的汗。知道疼了,下次才不会再犯。”
青林忽然想起现代社会的反腐制度,有监督,有惩罚,还有教育。没想到几千年前的舜,早就把这些门道摸透了。
更让青林惊讶的是舜的“举报”制度。
有天早上,青林发现村口的大树上挂了个陶缸,不少人往里面扔陶片。他好奇地问旁边的人,才知道那是“谏缸”,谁要是发现有人多拿多占,或者办事不公,就可以把事情刻在陶片上,扔进缸里。每天傍晚,舜会亲自把陶片取出来,一个个看。
“这办法管用吗?”青林问一个正在扔陶片的农妇。
“咋不管用?”农妇拍了拍手,“前阵子我家男人被派去修水渠,本该给的口粮被工头扣了一半,我把这事刻在陶片上扔进去,第二天舜大人就带着人来了,不仅把口粮要回来了,还换了个新工头。”
青林看着那个不起眼的陶缸,忽然觉得它比任何精美的礼器都有力量。它让每个普通人都有了说话的地方,让那些藏在暗处的小动作,再也藏不住。
日子长了,青林渐渐摸清了舜的“反腐”门道。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无非就是三条:一是把账记明白,木板陶片双重备份,谁也别想耍赖;二是把规矩立清楚,秤砣量器都定死,谁也不能搞特殊;三是让大家都能说话,不管是谁,只要占了公家便宜,就有人能指出来。
这些办法看着土,却实实在在地起了作用。青林发现,他待的这几个月里,部落里偷偷摸摸拿东西的人越来越少,干活偷懒耍滑的也少了,就连吵架拌嘴都少了——因为大家知道,有舜定下的规矩在,有那些刻着符号的木板和陶片在,谁也别想占便宜,谁也别想欺负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