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牛筋。”青林想起纪录片里的古代武器,“把牛筋煮过晾干,弹性比弹簧片好,还不容易断。”
他们试了三次,第一次箭匣卡住了,五支箭全卡在里面射不出来;第二次扳机太松,一碰就发射,差点射到棚子顶上的茅草;第三次总算成功了,五支箭“嗖嗖嗖”连着射出去,全钉在三十步外的木板上,虽然最后一支有点偏,但确实不用换箭。
诸葛亮看着木板上的箭,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咳得腰都弯了,青林赶紧给他递过水壶。
“先生,你这身体……”
“老毛病了。”诸葛亮喝了口水,摆摆手,“年轻时在隆中耕读,淋了场大雨,落下的病根。后来跟着先主打仗,经常几天不睡,就更重了。”他看着连弩,眼神有点恍惚,“要是这弩能早成十年,定军山那仗,或许能少死些弟兄。”
青林没接话。他知道诸葛亮最后是病死在五丈原的,积劳成疾。看着眼前这个人,明明才四十出头,鬓角却已经有了白头发,手指因为长期握笔和打铁,指关节都有点变形。
“对了,青林,你说你们那儿,打仗用什么?”诸葛亮突然问。
青林想了想,说:“用枪,用炮,还有能飞的铁鸟,能在天上扔炸弹。”
“铁鸟?”诸葛亮眼睛又亮了,“是像风筝那样吗?怎么让它飞起来?”
“不是风筝,是用发动机。”青林在地上画了个喷气式飞机的简图,“这儿有个机器,烧一种液体,能产生很大的力气,推着铁鸟飞,比鸟飞得快多了,一天能跨越好几座山。”
诸葛亮盯着图看了半天,突然叹了口气:“要是能有这东西,北伐就不用那么难了。从汉中到长安,翻山越岭得走一个月,将士们脚上都磨出血泡,粮草也跟不上。”
青林心里一动。他背包里还有块备用的高能电池,是给时空锚应急用的,能量密度相当高,一小块就能驱动小型电机转上百小时。要是把这电池的能量转化成动力……
“先生,我有个想法。”青林从背包里掏出电池,这玩意儿银灰色,巴掌大小,密封得很严实,“这东西叫电池,能存‘力’,就像水库存水一样,把力存起来,想用的时候就能放出来。要是把它接到连弩上,是不是能射得更远?”
诸葛亮拿起电池,翻来覆去地看,又用指甲刮了刮表面:“这是石头做的?怎么存力?”
“不是石头,是里面的东西在起作用。”青林怕说多了他听不懂,“就当是一种特别的‘火药’,但不会炸,只会慢慢放出力气。”
他找了根铜丝,又让诸葛亮帮忙做了个简单的线圈,把电池的正负极接上。铜丝立刻发热,还微微震动起来。
“你看,这就是它放出的力。”青林指着震动的铜丝,“要是把这种力传到弩臂上,不用人拉弦,靠它就能把箭射出去,还能调力气大小,想射多远就射多远。”
诸葛亮的呼吸有点急促,他把电池捧在手里,像捧着块烫手的宝贝:“这……这要是能成,弩箭就不用靠人力了!老弱妇孺都能操作,前线的弟兄们也能省些力气。”
但问题来了,怎么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青林想了个土办法,用电池带动小齿轮转动,齿轮再拉动弓弦。他们找了块硬木,雕了个齿轮组,又用牛筋把齿轮和弓弦连起来。
第一次试的时候,电池一接通,齿轮“咔哒”一声就卡住了,牛筋还崩断了,抽在青林胳膊上,留下道红印。
“齿轮转速太快了。”青林揉着胳膊,“得加个减速器,就像马车的轱辘,大轮子带小轮子,转得慢但力气大。”
诸葛亮蹲在地上,用树枝画了个复杂的齿轮结构:“我懂了,就像水磨一样,水流得快,但磨盘转得慢,才能磨碎粮食。”
他们又花了两天时间,重做了齿轮组,这次加了三个大小不一的齿轮,用铜轴连起来。接通电池的时候,齿轮慢慢转起来,带动弓弦一点点拉开,拉到最紧的时候,“啪”的一声,箭射了出去,直接穿透了三十步外的木板,钉进后面的土墙里。
“成了!”帮忙打下手的汉子欢呼起来。
诸葛亮却皱着眉:“这电池……能用多久?”
“这一小块,大概能射一百次。”青林说,“用完了就没了,我们那儿能充电,但这儿不行。”
诸葛亮沉默了一会儿,把电池小心翼翼地收起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战场上哪有那么多这东西?还是得靠人力、靠机械,实实在在的东西才靠谱。”
青林有点意外,他还以为诸葛亮会觉得这电池多神奇。但仔细想想,也对,诸葛亮搞发明,都是为了实战,不能量产、不能维护的东西,再厉害也没用。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又回到了改进机械结构的路子上。青林教诸葛亮用游标卡尺的原理做了个简单的量具,能更精准地测量零件尺寸;还教他用淬火的办法处理齿轮,让齿轮更耐磨。诸葛亮则教青林看地形,说连弩在山地和平原用法不同,还教他怎么根据风速调整射箭角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