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到罗贯中写“温酒斩华雄”,笔尖在“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上顿了顿,添了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写完后自己忍不住笑了,低声道:“就得这样,才是关云长。”
他看到罗贯中写“三顾茅庐”,写刘备雪天里在茅屋外等候,笔锋忽然软了下来,在“玄德犹然侍立”后面,细细地加了句“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写完又摇摇头,把“放火”改成了“用绳子绑他来”,喃喃道:“翼德性急,却也不是真要烧房子,是气不过哥哥受委屈。”
青林站在一旁,看着罗贯中为了一个细节反复琢磨,看着他时而因笔下人物的命运而叹息,时而因一段精彩的对白而击节,心里渐渐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
原来那些让他热血沸腾的文字,是这样一字一句熬出来的。原来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早已在作者心里住了千遍万遍。
这天,罗贯中写到了“赤壁之战”。他铺开一张大纸,先用淡墨画出长江的走向,标出赤壁的位置,又在两岸写下“曹军”“孙刘联军”,然后才开始写诸葛亮借东风、周瑜火烧战船。
“这里得写得细些。”罗贯中一边写一边对青林说,“火攻最难写的不是烧起来的热闹,是烧起来前的算计。诸葛亮怎么知道会有东风?周瑜怎么瞒过曹操?黄盖的苦肉计怎么让曹操信了?这些都得想透,不然读者看了要骂俺胡编。”
青林看着他笔下的“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忽然想起自己看过的那些关于赤壁之战的史料考证,忍不住说:“先生,史书上只说曹军是被火攻打败的,没提借东风……”
罗贯中放下笔,看着他笑了笑:“史书是史书,故事是故事。俺写诸葛亮借东风,不是说他真能呼风唤雨,是想说这人能掐会算,懂天时地利。乱世里的英雄,总得有点过人之处,才能让后人信服。”
他顿了顿,拿起案上的一块干粮,掰了半块递给青林:“你看那诸葛亮,明知蜀魏实力悬殊,还是要六出祁山。有人说他傻,可俺觉得,他是为了一个‘信’字——信刘备的知遇之恩,信兴复汉室的理想。这种傻,比聪明更可贵。”
青林接过干粮,放在嘴里慢慢嚼着,没说话。他忽然想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以前只觉得是赞美,此刻听罗贯中一说,才品出里面藏着的悲壮。
深秋的一天,罗贯中写到了关羽败走麦城。
他写关羽被吴兵围困,写廖化去上庸求救被拒,写关羽决定突围,笔尖越来越沉,纸上的墨迹都显得格外浓重。写到“关公横刀立马于桥上,桥西是伏兵,桥东是追兵”时,他突然停住了,握着狼毫的手微微发抖。
“先生?”青林轻声唤道。
罗贯中没应声,只是盯着那张纸,眼圈慢慢红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哑着嗓子说:“这么个英雄,怎么就落得这般下场……”
青林心里也跟着发酸。他知道历史上关羽确实兵败被杀,可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个人物早已不是简单的历史符号。他是那个温酒斩华雄的少年,是那个过五关斩六将的义士,是那个单刀赴会的勇者。他的败亡,不只是一个英雄的落幕,更像是一种理想的崩塌。
“俺不想让他死。”罗贯中突然说,声音里带着点哽咽,“俺想让他杀出重围,回到成都,和玄德、翼德再聚一次……”
青林的心猛地一揪。他看着罗贯中那双泛红的眼睛,突然明白,作者和笔下的人物,早已是血脉相连。写关羽之死,对罗贯中来说,或许就像送别一位挚友。
“可俺不能。”罗贯中慢慢低下头,重新握紧狼毫,“历史就是历史,改不得。该走的路,该受的难,一点都不能少。这样后人看了,才会知道‘忠义’二字,有多沉。”
他接着往下写,笔锋稳了许多,却带着一种说不出的苍凉。“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
写完最后一个字,罗贯中把狼毫往砚台里一掷,长长地舒了口气,像是耗尽了全身的力气。窗外的天已经黑了,他却没点灯,就那样坐在黑暗里,一动不动。
青林默默地走过去,点亮了桌上的油灯。昏黄的光线下,他看到罗贯中眼角的泪痕。
那一刻,青林忽然懂得了《三国演义》为什么能流传千古。它不只是一部战争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悲歌。罗贯中在乱世里提笔,不是为了歌颂战争,而是为了在刀光剑影里,为人们留住一点关于“义”的念想,一点关于“忠”的坚持,一点关于“理想”的微光。
日子一天天过去,书稿渐渐堆成了小山。罗贯中常常一边咳嗽一边写作,有时咳得厉害,就用帕子捂着嘴,帕子上会留下淡淡的血迹。青林看着心疼,劝他歇歇,他总说:“俺怕来不及。这世道乱,谁知道明天会怎样?俺得把这故事写完,不然对不起那些在心里活了一辈子的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