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这个,牛顿立刻忘了碎玻璃的事,拉着他到桌边:“你看,物体加速度a和作用力F成正比,和质量m成反比,所以F等于m乘以a……”他在纸上写下那个改变世界的公式,字迹龙飞凤舞,“有了这个,就能算出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比如苹果掉下来,比如月亮绕着地球转,都是一个道理!”
“苹果掉下来?”青林想起那个着名的传说。
牛顿笑了:“去年在伍尔索普庄园,确实有个苹果砸在我头上。”他指了指窗外,“但关键不是苹果,是我突然想到——为什么苹果会往下掉,而月亮不会掉下来?它们是不是受着同一种力?”
他转身在地球仪上比划:“月亮绕地球转,其实是在不断下落,只是下落的弧度刚好和地球的弧度一致。就像你扔石头,扔得越快,石头飞得越远,要是快到一定程度,它就永远掉不下来了——这就是卫星的原理!”
青林听得目瞪口呆。三百多年前的人,居然凭着脑子就想出了卫星轨道的原理?他下意识摸出手机,屏幕上还存着国际空间站的照片。要是把这个给牛顿看,他会是什么反应?
真正让青林见识到牛顿“疯狂”的,是他研究万有引力的那段日子。
为了验证引力和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几乎魔怔了。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开普勒的行星运动数据算得昏天黑地,桌上的算草纸堆得比人高。有次青林进去送面包,发现他居然在啃书页——这人专注起来能忘了吃饭。
“木星的卫星轨道偏心率是0.048,土星是0.056……”牛顿嘴里念念有词,手指在纸上飞快滑动,“根据第三定律,周期平方和半径立方成正比,这说明引力确实和距离平方成反比!”他突然抓住青林的手,眼睛里全是血丝,“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石头,遵循着同一个规律!上帝创造的世界,是用数学写的!”
青林被他的激动感染了。他想起课本上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后,人们才第一次明白,宇宙不是混乱的,而是有迹可循的。这种认知上的革命,比任何具体发现都更震撼。
但革命总伴随着争议。皇家学会里有人嘲笑牛顿的理论“太抽象”,还有个叫胡克的科学家说万有引力的想法是他先提出的。每次听到这些,牛顿就会把自己关起来,闷头改进实验。
“他们说我的望远镜色差太严重。”一天晚上,牛顿把青林叫到院子里,指着架奇怪的金属管子,“所以我造了这个——用反光镜代替透镜,你看,这样就不会有颜色偏差了。”
他调好望远镜对准月亮,青林凑过去一看,吓得差点坐地上——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清晰得像就在眼前,比他用天文软件看的还清楚。这就是反射式望远镜的雏形?三百多年前的工艺,居然能达到这精度?
“下个月我要去伦敦,把这个献给国王。”牛顿的语气里带着点骄傲,“让那些质疑我的人看看,理论不是空想,是能做出实物的。”
在牛顿身边待了半年,青林渐渐摸清了这位天才的“另一面”。他不光研究物理,还会对着炼金术士的笔记发呆;他能算出彗星轨道,却搞不懂人际关系,跟皇家学会的人吵起架来像个孩子;他甚至还研究过《圣经》里的密码,说能算出世界末日的时间。
“你不觉得矛盾吗?”有次青林忍不住问,“又信上帝,又信科学。”
牛顿正在煮化学试剂,烧杯里咕嘟咕嘟冒着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他不会每天都来摆弄这个世界。”他慢悠悠地说,“就像钟表匠造了钟,上了发条,就让它自己走了。我们搞科学,就是想弄明白这钟表是怎么造的。”
他指着窗外的星空:“你看那些星星,几百年前就在那儿转,以后还会转下去。它们的运动能用公式算出来,这本身就是上帝的智慧。”
青林突然明白,为什么牛顿能在那么多领域都有突破。他不是把科学和信仰对立起来,而是把它们当成探索同一真理的两条路。这种思维方式,比任何具体的公式都更珍贵。
离别的那天来得很突然。青林正在帮牛顿整理《光学》的手稿,实验室的蓝光毫无征兆地在墙角炸开。他知道,该回去了。
“怎么回事?”牛顿警惕地看着那团光,手里下意识地抓起棱镜。
“我该走了,先生。”青林的声音有点发颤,“谢谢您这段时间教我的东西。”
牛顿皱着眉:“你要去哪?你的算术很好,留在剑桥帮我吧。”
青林指了指那团越来越亮的光:“我来自很远的地方,得回去了。”他掏出手机,犹豫了一下,还是递给牛顿,“这个给您,算是……算是谢礼。”
牛顿接过手机,对着光摆弄半天:“这是什么?镜子?可里面怎么有会动的图画?”屏幕上正好在播放火箭发射的视频,巨大的推进器喷出火焰,直冲向天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