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完了?"青林摸着木匣,觉得它比想象中轻。
"才刚开始。"陈卓把木匣交给太史令府的存档吏,"得抄十份,一份给皇宫,一份给国子监,剩下的分送各地的观星台。"他又拿起一卷竹简,"我还得写本《星图考》,把每组星的来历、三家的说法都记下来,不然后人看不懂这图。"
正说着,孙权派人来了,说要亲自给星图题字。陈卓赶紧让人把星图挂在堂屋的墙上,只见三丈长的绢帛上,红黑蓝三色星点像撒了把彩色的沙子,墨线连接的星官像幅流动的画。
孙权进来时,眼睛都直了:"陈太史,这天上的星星都被你装在纸上了?"
"陛下您看。"陈卓指着北极星,"这颗红的是石氏说的'太一',周围的是'紫微垣',就像您的皇宫;南边这组蓝的是巫咸说的'南斗',像六个大臣在议事。"
孙权摸着胡子笑:"好!好!朕要在旁边题'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让后人都知道,咱大吴也有能看懂星星的人!"
等皇帝题完字,陈卓却偷偷抹了把眼泪。青林问他咋了,他说:"想起十年前在洛阳,看到石氏的星图残卷,当时就想,要是能把三家星图合起来该多好。现在真做到了,倒像做梦。"
那天晚上,陈卓没画图,也没观星,只是坐在院子里喝酒。他给青林也倒了杯,酒是蜀地的,辣得烧心。
"你说,几百年后还有人看这星图吗?"他望着银河,眼睛里像落了星星。
"肯定有。"青林想起科技馆里的展板,上面就有陈卓星图的复制品,"说不定比现在看的人还多。"
陈卓笑了,喝干了杯里的酒:"那就好。我这一辈子,没带兵打仗,没种出粮食,就画了这么张图。要是能有用,就不算白活。"他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递给青林,"这个给你。"
青林打开一看,是个用玉石雕的小星盘,上面刻着北斗七星,最末端多了颗小星星,正是那颗有争议的辅星。"您这是..."
"看你对星星挺上心的。"陈卓拍了拍他的肩膀,"留着玩吧。说不定哪天你迷路了,它能帮你找着北。"
青林攥着玉星盘,突然觉得手里沉甸甸的。这哪是玉做的,分明是一个老人用三十年的夜晚,一颗一颗星星铸出来的。
消失的星图,不灭的星光
青林的手开始变得透明时,是在一个清晨。他看见陈卓正跪在地上,给新刻的浑天仪校准。阳光透过他的肩膀照在星图上,那些红黑蓝的星点像在燃烧。
"陈先生..."青林想说点什么,却发现自己发不出声音。
陈卓好像感觉到了什么,回头望了望,笑了笑:"你要走了?"他指了指星图,"记得替我看看,几百年后这星星还在不在原来的地方。"
天旋地转时,青林最后看见的,是陈卓弯腰校准浑天仪的背影,晨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根指向天空的尺子。
再次睁眼,青林躺在科技馆的长椅上,手里攥着个冰凉的东西。低头一看,是那个玉星盘,北斗的末端果然多了颗小星星。旁边的大屏幕上,正播放着《中国古代星图》的纪录片,画面上出现了陈卓星图的复制品。
"公元270年左右,吴国太史令陈卓整合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星官,绘制出包含283组、1464颗恒星的《全天星图》,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星图之一。经现代天文观测验证,其恒星位置误差仅在一度以内..."
讲解员的声音传来时,青林突然想起陈卓说的"步测"。他走到互动星图前,调出公元270年的星空,再叠加现代星图,只见那些红黑蓝的星点几乎完美重合。那颗有争议的辅星,原来就是北斗七星中的"开阳增一",是颗双星,亮度时强时弱,难怪陈卓时能看见时看不见。
"您看,它一直在那儿呢。"青林对着玉星盘轻声说。
回家的路上,青林抬头看了看天,城市的光污染让星星变得很淡,但他好像能看见那张三丈长的星图铺在天上,红的石氏星、黑的甘氏星、蓝的巫咸星,在夜色里轻轻眨眼。
他突然明白,陈卓画的不只是星图,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桥的这头是战国的石氏、甘氏、巫咸,那头是现代的天文学家,而陈卓就站在桥中间,手里拿着那把铜尺,一点一点丈量着星空的秘密。
手机响了,是条新闻推送:"我国最新天文望远镜发现一颗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卓星'。"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