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日,我成了蒯祥身边的“特殊学徒”,跟着他和工匠们一起琢磨紫禁城的设计。白天,我们在绘图棚里修改蓝图:蒯祥会根据全息模型调整榫卯的尺寸,我则用数据仪记录不同木材的收缩率,帮他计算地基的承重;有次工匠们对三大殿的台阶高度有争议,蒯祥便让我调出数据仪里的“人体工程学”模块,通过模拟不同身高的人上下台阶的姿态,最终确定了“三阶九步”的尺寸,既符合皇家礼制,又方便行走。
除了绘图,蒯祥还带我去看紫禁城的地基施工。工地上,工匠们正用“糯米灰浆”砌筑宫墙,将糯米汁、石灰、黄沙按比例混合,层层夯实。蒯祥蹲在地基旁,抓起一把灰浆,对我解释:“这糯米灰浆比寻常的泥浆更牢固,能抵御雨水浸泡,将来宫墙建成,百年都不会坍塌。”他指着不远处的木材堆放区,“那些都是从四川、湖广运来的楠木,需在阴凉处存放三年,让木材中的水分慢慢蒸发,才能用来做梁架,不然建成后容易开裂。”
有天傍晚,我跟着蒯祥在工地巡查,夕阳落在未完工的宫墙上,将砖块染成金色。他望着远处的中轴线,突然感慨:“青林,你说这紫禁城建成后,会是什么模样?成祖陛下迁都北京,是想守护北方的疆土,这宫殿不仅要气派,更要能历经风雨,让后世的子孙记得,大明的根基在哪里。”
我看着他眼中的光芒,突然想起后世对紫禁城的评价——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宫殿建筑群,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巅峰之作。而这一切的开端,正是眼前这位年轻工匠的一笔一划。“师傅,紫禁城建成后,定会成为世间最壮丽的宫殿。您设计的榫卯结构,您琢磨的灰浆配方,都会随着宫殿一起流传下去,让后人知道,明代有位蒯祥师傅,用匠心建起了一座不朽的城。”
蒯祥听后,忍不住笑了:“我不过是个工匠,能为国家做点实事,便已满足。这宫殿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工匠的心血,将来史书上若能记上‘匠人蒯祥’四字,便已足够。”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我已在工地待了十余日。这天清晨,我正帮蒯祥整理角楼的最终蓝图,时空数据仪突然发出一阵细微的“嘀嘀”声,屏幕上跳出一行字:“检测到时空能量稳定,通道即将开启,倒计时15分钟。”
我心中一紧,知道自己该离开了。蒯祥似乎察觉到我的异样,放下笔问:“后生,你可是有心事?”
“师傅,晚辈……晚辈的家乡在远方,如今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声音有些哽咽,从口袋里取出那枚榫卯构件模型——这是蒯祥前几日亲手做的,用的是楠木边角料,说是“让你记住木工的门道”,“师傅,这构件晚辈带不走,还给您。晚辈在您这里学到了‘匠心’,也见识了工匠们为紫禁城付出的心血,这些都会记在心里。”
蒯祥接过构件,却又重新塞回我手中:“青林,此物件既已送你,便是你的。你虽要离开,但我们琢磨建筑的缘分不会断。你家乡的人若也建房屋,便将‘榫卯稳固’‘因地制宜’的道理传下去,让更多人明白,好的建筑不仅要好看,更要耐用,这也算你我相识一场的见证。”他转身从桌角拿起一把小墨斗,递给我,“这是我初学木工时用的墨斗,上面的线轴还是我父亲做的,你且带回去,若日后想起北京的工地,想起我们一起画蓝图的日子,便看看它。”
我接过墨斗,指尖触到光滑的木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师傅,晚辈定会将‘匠心’二字记在心里,也会告诉家乡的人,明代有位蒯祥师傅,用一把曲尺、一支笔,画出了紫禁城的蓝图,用一双巧手,筑起了大明的根基……”
时空通道的光芒逐渐在我身边汇聚,蒯祥与周围的工匠们皆面露不舍,却无人阻拦。“青林,一路保重!”蒯祥高声喊道,“若有机会,别忘了‘榫卯相扣,方得稳固’的道理!”
“师傅保重!各位师傅保重!”我最后看了一眼绘图棚,看了一眼那张摊在楠木桌上的紫禁城蓝图,然后被卷入了时空通道。
再次睁开眼时,我正躺在“明清建筑全息档案馆”的地板上,控制台已恢复正常,屏幕上显示着“紫禁城营建模拟完成”。
我摸了摸口袋,里面放着那枚楠木榫卯构件,还有那把带着岁月痕迹的小墨斗——原来我竟将蒯祥的墨斗带了回来!
我把构件和墨斗放在书桌上,旁边整齐排列着王阳明的竹牌、黄飞鸿的“宝芝林”令牌、拿破仑的能量收集器、华盛顿的自由徽章、慈禧的镀金餐叉、霍去病的雄鹰玉佩与青铜箭镞、墨子的青铜镜与竹简……。
看着这些来自不同时代的纪念品,我心中满是感慨:这次穿越,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没有针锋相对的游说,却让我看到了几百年前的蒯祥,如何以“匠心”打磨每一处榫卯,如何以“责任”绘制每一笔蓝图,如何与无数工匠一起,用双手筑起一座承载着历史与文明的宫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