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东方的‘声纹术’,能复原古老的歌谣。”青林刻意模糊解释,“或许您可以试着让拉丁语的句子跟着这样的节奏走,就像田野里的麦子跟着风的方向摆动。”
维吉尔没有追问,而是闭上眼睛,认真倾听投影器里的声音。许久后,他拿起芦苇笔,在羊皮纸上快速书写,口中吟诵着新的句子:“船只劈开海浪,星辰指引方向,特洛伊的火种,终将在意大利绽放。”这一次,他的声音不再僵硬,而是带着流水般的韵律——拉丁语的严谨与诗歌的音乐感,在他的笔下完美融合。
青林知道,自己没有干预历史,只是帮维吉尔找到了突破瓶颈的方法。这正是“历史锚点”任务的意义:不是改变历史,而是见证伟大的诞生。
然而,平静的创作时光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屋大维统一罗马,建立帝制,他开始频繁召见维吉尔,希望《伊尼阿德》能更直白地歌颂帝国的辉煌。有一次,屋大维的使者来到农庄,带来皇帝的口谕:“请诗人在史诗中强调罗马‘统治世界’的使命,这才是帝国的荣耀。”
维吉尔送走使者后,独自坐在火塘边,沉默了很久。青林看着他将《伊尼阿德》中“罗马的使命是守护和平”的句子反复涂抹,心中一阵刺痛。他知道,维吉尔不愿迎合政治,却又无法违抗皇帝的意志——这是文人在强权面前的无奈。
“我不会改变初衷。”最终,维吉尔将涂抹的羊皮纸揉成团,重新铺开一张新的,“罗马的荣耀不是统治世界,而是让每个百姓都能在田野里安心耕种。我会在史诗里写帝国的强大,但更要写伊尼阿斯的坚守——那才是罗马真正的灵魂。”
青林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忽然明白为何《伊尼阿德》能成为西方文学的经典。它不仅是一部史诗,更是一个文人在强权面前对“初心”的坚守。
公元前19年,《伊尼阿德》即将完成时,维吉尔却因积劳成疾,身体日渐衰弱。他躺在病床上,手里还握着《伊尼阿德》的最后一卷手稿,对青林说:“我还没改完……有些句子还不够好,有些情感还没表达透彻……”
“您已经做得很好了。”青林握着他的手,声音有些哽咽,“您的史诗会永远流传,罗马人会记得伊尼阿德的故事,会记得您对和平的期许。”
维吉尔轻轻摇头,眼中满是遗憾:“我本想再去一次特洛伊,看看那里的田野是否还有特洛伊的痕迹;我本想再写一首田园诗,歌颂罗马的春天……可惜,没时间了。”他顿了顿,将《伊尼阿德》的手稿递给青林,“帮我保管好它,等我死后,把它交给屋大维——但请告诉他,这不是歌颂帝国的工具,而是写给所有渴望和平的人的诗。”
青林接过手稿,指尖触到的羊皮纸还带着维吉尔的体温。他知道,这是维吉尔用生命书写的遗产,也是西方文学史上最珍贵的宝藏。
几天后,维吉尔在睡梦中离世。青林按照他的遗愿,将《伊尼阿德》的手稿交给屋大维。当皇帝翻开手稿,看到“罗马的使命是守护和平,不是统治世界”的句子时,沉默了很久,最终下令:“将这部史诗刻在大理石上,让所有罗马人都能读到它。”
青林知道,维吉尔的坚持没有白费。《伊尼阿德》没有成为政治的工具,而是成为了罗马帝国的文化符号——它不仅定义了罗马的起源,更塑造了西方文明对“使命”与“和平”的理解。
就在这时,星舰的召回信号在青林脑海里响起。他最后看了一眼维吉尔的农庄,看了一眼台伯河畔的田野,转身走进了时空跃迁的白光中。
当青林再次睁开眼时,已经回到了星舰的控制台前。屏幕上显示着《伊尼阿德》的影响报告:“该史诗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史诗之一,影响了但丁、弥尔顿等后世作家;其融合拉丁语严谨性与诗歌音乐感的创作手法,奠定了欧洲古典文学的基础;维吉尔的田园诗则启发了后世‘自然文学’的发展,成为人类对农耕生活与和平的永恒向往。”
青林打开储物舱,取出那卷从罗马带回的《牧歌》草稿——这是维吉尔生前赠予他的礼物,羊皮纸上还留着淡淡的麦饼香气。
他轻轻展开草稿,看着上面“田野里的麦子会记得风的方向,罗马人会记得和平的模样”的句子,忽然想起维吉尔在农庄里说过的话:“文学的意义,不是歌颂辉煌,而是守护初心。”
星舰缓缓驶离地球轨道,青林望着窗外的蓝色星球,心中满是感慨。
他知道,自己此行不仅见证了一部史诗的诞生,更见证了一个文人在强权面前的坚守。
维吉尔的作品或许会随着时间流逝被不断解读,但他对和平的期许、对文学的敬畏,会永远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就像台伯河畔的田野,永远记得春麦抽穗的模样。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