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咖啡快凉了,歌德先生。”穿越者青林下意识地开口,声音带着穿越时空后的微颤。
他记得上一次见面时,自己还因脱口而出的现代德语被当成异乡学者,如今倒也学会了入乡随俗。
歌德抬起头,银灰色的头发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深邃的眼眸里藏着超越时代的智慧。“多谢提醒,我的朋友。”他的声音低沉而温和,指了指桌对面的椅子,“坐吧,我刚写完《浮士德》第二部的最后几行,正想找人聊聊。”
青林在椅子上坐下,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羊皮纸上。那些流畅的拉丁文与德文交织的文字,比他在未来文献库里见过的任何数字版本都更具生命力。
他注意到手稿边缘有许多细碎的批注,有的是对某个哲学概念的补充,有的则是随手画下的几何图形,甚至还有几行关于植物叶脉结构的观察记录——这与他认知中的“文学巨匠”形象截然不同。
“您似乎对这些批注很感兴趣?”歌德放下羽毛笔,端起咖啡杯浅啜一口,“很多人只知道我写诗歌与戏剧,却不知我花了三十年观察植物变态,用数学公式推导花瓣排列的规律。”
青林抬头,眼中满是震惊。
他在未来的生物课本上学过“植物变态”理论,却从未想过这一理论的奠基人竟是歌德。“您是说,您不仅在文学领域……”
“自然、物理、矿物、解剖学,我都略有涉猎。”歌德轻笑一声,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厚重的笔记本,翻开递给青林,“你看,这是我对人类颅骨的研究草图,我试图证明所有脊椎动物的骨骼结构都源自同一种原始形态。”
青林接过笔记本,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上面的草图精准得如同现代CT扫描图,旁边还标注着详细的尺寸与解剖学分析。他忽然想起未来的考古学家曾在歌德的手稿中发现过类似的记录,当时学界还争论不休,认为这些手稿可能是后人伪造——直到此刻,他才明白,这位生活在启蒙时代的学者,早已用自己的方式触摸到了现代科学的门槛。
“您为何会对如此多的领域感兴趣?”青林忍不住问道,“在我的时代,人们往往穷其一生,也只能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
歌德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盛开的玫瑰,目光悠远。“人类的认知本就是一个整体,就像一棵大树,文学是它的花朵,科学是它的根系,哲学则是连接天地的枝干。”他转过身,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我写《浮士德》,从不是为了创作一部单纯的戏剧。
我想探讨的,是人类永恒的困境——当我们用理性追求知识时,如何避免陷入欲望的深渊;当我们用浪漫拥抱理想时,又如何坚守道德的底线。”
青林心中一动,他想起自己在未来读过的文学评论,那些学者总说《浮士德》是启蒙时代理性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体,却从未有人像歌德这样,用如此直白的方式道出创作的核心。“您在书中让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契约,是不是想隐喻人类对知识的贪婪?”
“不完全是。”歌德摇了摇头,重新坐回书桌前,拿起《浮士德》的手稿,“浮士德的悲剧,不在于他追求知识,而在于他始终不满足。他学完神学学哲学,学完哲学学魔法,却始终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直到他看见大海奔腾,看见人类用双手改造自然,才明白真正的价值在于‘行动’。”他顿了顿,指尖在“太初有为”四个字上轻轻敲击,“这便是启蒙时代的精神内核:用理性打破神学的枷锁,用行动创造属于人类的未来。”
青林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微型投影器——这是他穿越时空时唯一能带在身上的现代物品。他按下开关,一束柔和的光芒在空气中展开,呈现出22世纪的城市景象:悬浮的飞行器在楼宇间穿梭,全息投影的书籍在空中翻动,基因编辑技术让植物在沙漠中生长……
歌德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深深的思索。“这就是人类未来的样子?”他伸出手,似乎想触摸那些虚幻的影像,“我们当年争论的‘理性与浪漫’,在未来是否有了答案?”
“或许没有标准答案。”青林关掉投影器,轻声说道,“在我的时代,人类掌握了比您想象中更强大的科技,却依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基因编辑的道德边界,环境破坏带来的生存危机……就像浮士德一样,我们始终在追求中迷茫,在迷茫中前行。”
歌德沉默了片刻,忽然笑了起来。“看来,人类的困境从未改变。”他重新拿起羽毛笔,在一张空白的羊皮纸上写下几行字,递给青林,“这是我昨晚想到的诗句,或许能解答你的困惑。”
青林接过羊皮纸,上面写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他的眼眶微微发热,这句诗他在中学时就背过,却直到此刻,才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无论是启蒙时代还是未来世界,人类最珍贵的,永远是那颗永不停止追求、永不放弃思考的心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