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笔!”青林忍不住喝彩,完全忘了自己“旁观者”的身份。
唐寅放下笔,看着宣纸上的孤鹜,嘴角露出一抹满意的笑容:“刚才那鸟儿飞得急,我若是慢了半分,就抓不住那股劲儿了。画活物,讲究的就是‘顺势而为’,就像水流过石头,自然会形成漩涡,不必刻意去画。”他说着,又取过一支小号狼毫笔,蘸了些淡墨,在孤鹜的翅膀下轻轻点了几笔。
青林凑近一看,顿时恍然大悟——那几笔淡墨看似随意,却恰好形成了一道微小的阴影,让孤鹜的翅膀有了立体感。更精妙的是,这道阴影的角度与窗外阳光的角度完全一致,就像是真的有阳光照在孤鹜身上,形成了投影。这种对光影的敏锐捕捉,比现代摄影技术更显匠心。
“先生对光影的把握,真是出神入化。”青林由衷地赞叹,手指在记录器上轻轻一点,将刚才的画面永久保存。他知道,这一段记录,足以改写明代绘画史的研究结论。
唐寅笑了笑,将笔搁在笔山上,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天空:“其实也没什么诀窍,不过是看得多了,记在心里罢了。我小时候在乡下,经常躺在田埂上看云,看太阳从东边升到西边,看月亮从云里钻出来,看星星落在水里。时间久了,就知道什么时候的光是什么颜色,什么时候的影子是什么形状。”他说着,转身看向青林,眼神里带着一丝好奇,“你说你来自江南乡野,怎么对画画的事这么感兴趣?”
青林的心猛地一紧,连忙找了个借口:“在下小时候也喜欢画画,只是技艺拙劣,一直想找位名师指点,今日能见到先生作画,真是大开眼界。”他说着,悄悄关闭了记录器的屏幕,生怕被唐寅看到那奇怪的光影。
唐寅倒也没有多疑,只是指了指宣纸上的画:“你看这远山,用的是元代黄公望的‘披麻皴’,但在山脚处加了些南宋马远的‘斧劈皴’,这样既显得山势连绵,又不失雄浑。画山水就像做人,既要学古人的规矩,又要懂自己的心意,不能一味地模仿。”
青林点点头,目光落在画面的左下角——那里有几株用淡墨勾勒的芦苇,笔触纤细却不失力道,与远山的雄浑形成鲜明对比。记录器的分析显示,这些芦苇的笔触中,蕴含着一种“刚柔并济”的力学平衡,每一笔的力度都精确到克,这正是唐寅绘画风格的精髓所在。
“先生,这芦苇的笔法,是不是融合了文人画的清逸与院体画的刚劲?”青林试探着问道。
唐寅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倒有些眼力。文人画讲究‘意’,院体画讲究‘形’,若是只重意不重形,画就成了空中楼阁;若是只重形不重意,画就成了没有灵魂的木偶。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画才有生气。”他说着,拿起笔,在芦苇旁又添了几笔水波,淡墨在宣纸上轻轻扩散,仿佛真的有水流过。
青林看着那水波的笔触,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唐寅在画水波时,手腕的转动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完全一致,这种“顺应自然”的笔法,让画面中的水波有了一种内在的韵律,就像真的在随着地球的转动而流动。这一发现,让他对“天人合一”的绘画理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落在宣纸上,给远山和云霞镀上了一层金色。唐寅放下笔,后退几步,仔细端详着画面,时不时用手指在空中比划几下,像是在调整画面的构图。青林站在一旁,不敢出声打扰,只是默默记录着唐寅的每一个动作。
“差不多了。”唐寅终于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却又充满了满足。他取过一方印章,蘸了些朱砂,在画面的右下角轻轻盖下——“唐寅私印”四个篆字清晰地印在宣纸上,为这幅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青林凑上前去,仔细欣赏着这幅完成的《落霞孤鹜图》——画面上,远山连绵,云霞缭绕,淡紫、绯红、湛蓝的色彩交织在一起,仿佛真的有晚霞在山间流动;孤鹜展翅飞过水面,翅膀下的阴影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正在飞翔”的动态感;水面上的芦苇轻轻摇曳,水波荡漾,与天空中的云霞相映成趣。整幅画空灵疏朗,却又不失雄浑,刚柔并济的美学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先生,这幅画真是传世之作。”青林由衷地赞叹,心中却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这幅画在后世会经历无数风雨,曾被收藏家秘藏,也曾在战乱中辗转,最终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他,有幸成为了这幅画诞生的见证者。
唐寅笑了笑,将画小心翼翼地卷起:“不过是一时兴起的作品,能不能传世,还要看后人的喜好。倒是你,青林,我看你对画画很有悟性,若是不嫌弃,以后可以常来我这里,我们一起探讨画技。”
青林的心中一暖,却又带着一丝遗憾——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回到未来,无法再与唐寅探讨画技。但他也明白,自己此行的任务已经完成,记录下的这些珍贵数据,足以让后世的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唐寅的绘画艺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