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彬的眼睛微微湿润。他以前读这句诗时,只觉得是写秋风落叶的萧瑟,此刻亲眼看到叶绍翁落笔的瞬间,才明白“寒声”不仅是风声,更是诗人内心的寒意——离任后的漂泊、对家乡的思念、对前路的迷茫,都藏在这个“寒”字里。他下意识摸了摸自己身上的襕衫,虽然是仿制的,却能感受到布料的厚重,而叶绍翁身上的长衫看起来单薄,在秋风里似乎随时会被吹透。
青林的指尖也微微颤抖。作为时空技术的研究者,他习惯用数据和公式解读世界,却在这一刻被文字的力量击中。他想起自己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外地读大学时,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夜晚,火车窗外的梧桐叶簌簌落下,他盯着手机屏幕里母亲发来的消息,鼻子一阵发酸。那种乡愁,和此刻叶绍翁笔下的“寒声”,竟然如此相似。
叶绍翁写完第一句后,又停了下来。他放下毛笔,走到驿馆门口,望着天边渐渐沉下的暮色。远处的山峦变成了一道模糊的黑影,天空中开始出现零星的星星,驿卒已经做好了晚饭,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送到石桌上,说了句“先生慢用”,便又回到了灶台边。
叶绍翁没有动那碗粥,只是望着远方。秋风越来越大,吹得他的长衫猎猎作响,他却浑然不觉,只是偶尔抬手拢一拢领口。青林注意到,他的手指有些僵硬,显然是被风吹得冻着了,但他的目光却始终望着钱塘的方向——那里有他的家,有他牵挂的人。
“江上秋风动客情。”第二句终于落下。这一次,叶绍翁的笔尖似乎更重了些,“客情”二字的笔画格外用力,墨色浓得几乎要透纸背。他写完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却又立刻皱起眉头,仿佛觉得这七个字还不够表达心中的情绪,又拿起毛笔,在“客情”二字旁边轻轻圈了一圈。
刘彬悄悄拿出手机,想要拍下这一幕,却又想起上次青林的提醒,只好悻悻地收起。他转头看向青林,发现后者正盯着终端屏幕,屏幕上显示着“时空情感共鸣指数92%”——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高度。“你说他现在是不是在想家里的妻儿?”刘彬轻声问,声音里带着一丝同情。
青林没有回答,只是目光紧紧盯着叶绍翁。他想起自己上次穿越时,终端曾检测到张继的情绪波动,而此刻叶绍翁的情绪曲线更加复杂——有乡愁的惆怅,有漂泊的疲惫,还有一丝对未来的期待。这种复杂的情感,远比文献记载的“思乡”二字更加鲜活、更加真实。
夜色渐浓,驿馆里的灯盏被点亮了。昏黄的灯光透过窗户洒出来,落在叶绍翁的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他终于端起那碗米粥,小口小口地喝着,目光却不经意间扫过驿馆的院墙,落在了隔壁院子里。
青林和刘彬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隔壁院子里,两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孩童正提着一盏纸灯,在梧桐树下追逐打闹。纸灯里的烛火摇曳,映得孩童的笑脸格外明亮,他们的笑声清脆,像银铃一样穿透夜色,传到了驿馆里。
叶绍翁的动作突然停住了。他放下粥碗,目光紧紧盯着那两个孩童,眼神里先是惊讶,随即变成了温柔的笑意,最后又染上了一丝淡淡的忧伤。他拿起毛笔,笔尖在墨汁里蘸了蘸,飞快地在麻纸上写下第三句:“知有儿童挑促织。”
这一次,他的笔触轻快了许多,墨色也变得明亮,仿佛被孩童的笑声感染,连眉宇间的愁绪都消散了几分。青林注意到,他写“儿童”二字时,嘴角微微上扬,像是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家乡捉促织的场景——那种无忧无虑的时光,此刻成了他乡愁里最温暖的部分。
刘彬的眼眶更红了。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在秋天的夜晚,和小伙伴提着灯笼捉蟋蟀,母亲站在门口喊他回家吃饭,父亲则在院子里摇着蒲扇。那些记忆早已被时光模糊,却在这一刻被叶绍翁的诗句重新唤醒,变得清晰如昨。
叶绍翁写完第三句后,没有立刻写第四句。他靠在石凳上,望着隔壁院子里的孩童,久久没有说话。夜色中的梧桐叶还在簌簌作响,孩童的笑声渐渐远去,只剩下纸灯的光晕在夜色中摇曳。他拿起粥碗,一口气喝完了剩下的粥,似乎从那碗热粥里汲取了力量,眼神也变得坚定起来。
他再次拿起毛笔,笔尖悬在麻纸上,这一次没有丝毫犹豫。“夜深篱落一灯明。”最后一句落笔,他的动作从容而舒缓,仿佛早已在心中酝酿了千百遍。写完后,他放下毛笔,向后靠在石凳上,闭上眼睛,任由秋风拂过脸颊,嘴角带着一丝满足的笑意。
那张写着《夜书所见》的麻纸摊在石桌上,墨迹尚未干透,在昏黄的灯光映照下,仿佛有了生命。青林和刘彬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撼——他们以为会看到一个沉浸在乡愁里的失意文人,却看到了一个在惆怅中寻找温暖、在孤独中坚守希望的灵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未来星空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