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和蒙武率领秦军俘虏了楚王负刍,将楚国旧地设置为楚郡。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秦国再次大举出兵,派王贲攻打辽东,俘虏了燕王喜。
史学家司马光评论道:燕国太子丹忍不住一时的愤怒,去招惹如虎狼般的秦国,他考虑问题轻率,谋划策略短浅,不仅挑起秦国的怨恨,还加速了灾祸的降临,致使燕国祖宗的宗庙祭祀断绝,还有比这更大的罪过吗?但有人却称赞他贤能,这实在是大错特错!治理国家,应该根据才能任用官员,依照礼法制定政策,用仁爱之心安抚百姓,凭借诚信和邻国交往。这样一来,官员都能胜任其职,政策合理得当,百姓感念恩德,邻国亲近道义。如此,国家就会像磐石一样安稳,像烈火一样强大,敢于触碰的会粉身碎骨,敢于冒犯的会焦头烂额,即便有强大蛮横的国家,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太子丹不这样做,反而以一国之力,为了个人的愤怒,施展盗贼般的计谋,最终功业毁于一旦,自己被杀,国家也化为废墟,实在可悲!
太子丹对荆轲跪着前行、伏地迎接,并非真正的恭敬;荆轲多次承诺完成任务,并非真正的守信;太子丹耗费大量金银财宝,并非真正的恩惠;荆轲等人不惜自刎、剖腹,并非真正的勇敢。总之,太子丹谋划不长远,行动不符合道义,和楚国的白公胜是一类人!荆轲为了报答太子丹的豢养之恩,不顾家族安危,想用一把匕首让燕国强大、秦国衰弱,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所以扬雄评论说,要离、聂政、荆轲分别是刺客中的下等、中等和下等,都不能称之为义士。扬雄还说:“荆轲,不过是个有君子表象的盗贼!”说得真是太对了!
这一年,王贲又率军攻打代国,俘虏了代王赵嘉。王翦则完全平定了楚国长江以南的地区,迫使百越的首领归降,秦国在此设置了会稽郡。五月,全国范围内举行大型的饮酒聚会活动。
当初,齐国的君王后贤明能干,侍奉秦国谨慎小心,和其他诸侯国交往也讲究信用。齐国东边又靠着大海,地理位置优越。秦国日夜不停地攻打韩、赵、魏、燕、楚五国,五国各自忙着自救,所以齐王田建在位四十多年,齐国都没有遭受战争。等到君王后快要去世时,她告诫齐王建:“群臣中某某人可以重用。”齐王建说:“我把这些人记下来。”君王后答应了,等齐王建拿来笔和木简准备记录,她却突然说:“我老糊涂了,已经忘了。”君王后去世后,后胜担任齐国丞相,他收受了秦国大量的贿赂。齐国的宾客前往秦国,秦国也用重金收买他们。这些人回国后都成了秦国的间谍,劝说齐王去朝拜秦王,还让齐国不整治攻战的军备,不帮助其他五国攻打秦国,秦国因此得以顺利灭掉其他五国。
齐王准备前往秦国朝拜,雍门司马拦住他问道:“我们拥立大王,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大王个人?”齐王回答:“为了国家。”司马又说:“既然为了国家才立大王,那大王为什么要抛弃国家,去朝拜秦国呢?”齐王听后,掉转车头返回王宫。
即墨大夫听说这件事后,去拜见齐王,劝说道:“齐国方圆四千里,拥有数百万披甲的士兵。三晋地区的官员大多不愿意为秦国效力,聚集在阿、鄄之间的就有上百人;大王把他们召集起来,再配上百万人马,让他们去收复三晋的旧地,就可以直接攻打秦国的临晋关了。鄢郢地区也有许多不愿归附秦国的官员,聚集在城南的也有上百人,大王把他们收纳过来,再配上百万大军,让他们去收复楚国的旧地,就能攻打武关。这样一来,齐国的威严得以树立,秦国也能被灭掉,哪里只是保住齐国这么简单!”可惜齐王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部出兵攻打齐国。齐军毫无防备,秦军迅速攻入齐国都城临淄,齐国百姓也没人敢抵抗。秦国派人诱骗齐王田建,承诺封给他五百里土地。齐王信以为真,选择投降。可秦国却把他流放到共地,安置在松柏树林之间。最终,齐王因饥饿而死。齐国人埋怨齐王田建,怪他不早点和其他诸侯合纵抗秦,听信奸臣和宾客的话,导致国家灭亡。人们编了首歌谣唱道:“松树啊,柏树啊,让齐王住在共地的,就是那些宾客啊!”这首歌表达了对齐王随意听信宾客建议的不满。
史学家司马光评论说:纵横家的学说虽然千变万化,但总体来说,合纵策略对六国是有利的。从前先王分封众多诸侯国,让诸侯们相互朝见、交往,举办宴会增进感情,缔结盟约加强联系,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同心协力保卫国家。要是六国能凭借诚信和道义相互亲近,秦国再强大,又怎么能灭掉它们呢?韩、赵、魏三国是齐、楚两国的屏障;齐、楚两国是韩、赵、魏三国的根基,它们相互依存,互为表里。所以,韩、赵、魏去攻打齐、楚,就等于自断根基;齐、楚去攻打韩、赵、魏,就是自撤屏障。哪有撤掉自己的屏障去讨好强盗,还说“强盗会因为喜欢我而不攻打我”这种荒谬的事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