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丙戌日,汉哀帝立傅氏为皇后,傅皇后是傅太后堂弟傅晏的女儿。
皇帝下诏说:“《春秋》里讲,母亲因为儿子尊贵。现在尊定陶太后为恭皇太后,丁姬为恭皇后,给她们各自设置詹事管理事务,食邑待遇和太皇太后、皇太后一样。”又追尊傅太后的父亲为崇祖侯,丁姬的父亲为褒德侯;封舅舅丁明为阳安侯,舅舅的儿子丁满为平周侯,皇后的父亲傅晏为孔乡侯,皇太后的弟弟、侍中、光禄大夫赵钦为新城侯。太皇太后下诏,让大司马王莽辞官回家,给皇帝的外戚让路;王莽也上书请求退休。皇帝派尚书令下诏,让王莽继续任职,又派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去劝太皇太后:“皇帝听说太后的诏书后非常难过!如果大司马不出来任职,皇帝就不敢处理朝政了!”太皇太后这才让王莽继续处理政务。
汉成帝在位时,靡靡之音特别盛行,宫里有名的乐师丙强、景武等人既富有又显赫,就连皇亲国戚都跟皇帝争抢这些乐师。汉哀帝还是定陶王的时候就讨厌这种风气,而且他自己也不喜欢靡靡之音。六月,他下诏说:“孔子说过‘摒弃郑国的音乐,郑国的音乐太淫靡’。现在撤销乐府官署;那些用于祭祀天地和古代军事演练的音乐,符合儒家经典要求,不属于郑国、卫国的靡靡之音,单独列出来,归其他官署管理。”这次改革,裁撤合并了一大半的乐府机构。但老百姓听惯了这些流行音乐,朝廷又没有大力推广高雅音乐来替代,所以不管是富豪还是官吏百姓,依然沉迷其中,和以前没什么两样。
王莽向皇帝推荐中垒校尉刘歆,说他既有才能又品行端正。刘歆因此当上侍中,随后又慢慢升迁为光禄大夫,变得地位显贵,深受皇帝宠信,还把名字改成了刘秀。汉哀帝又让刘秀负责掌管《五经》相关事务,完成他父亲刘向未竟的事业。于是刘秀整理了天下群书,向皇帝上奏了《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整套书涵盖六略、三十八种分类,收录了五百九十六家的着作,总计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在《诸子略》里,刘秀把诸子学派分为九流,也就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他认为:“这九家学派兴起于王道衰落、诸侯纷争的时代。当时各国君主喜好不同,九家学说便纷纷涌现,各自强调自己的观点,推崇擅长的领域,靠这些主张游说诸侯,换取赏识。他们的观点看似针锋相对,就像水火不容,实则也能相互促进;就像仁和义、敬和和,看似矛盾,却能相辅相成。《易经》说‘天下万物归宿相同,但途径各异;目标一致,但想法众多’。如今这些学派各展所长,深入思考来阐明观点,虽然存在不足,但总体而言,都是《六经》的分支。要是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能遇到圣明君主,加以引导整合,个个都能成为治国栋梁。孔子说过‘礼制失传,就去民间寻找’。如今距离古代圣人的时代久远,正统学术有所缺失,与其在别处寻找,这九家学说不比民间杂说更有价值吗?要是能研习《六经》,再参考九家学说,取长补短,就能通晓天下的治国方略了。”
河间惠王刘良能继承先祖献王的美好品行。他母亲太后去世时,刘良完全按照礼仪守丧。皇帝为此下诏,给他增加一万户封邑,把他树立成皇族的道德榜样。
当初,董仲舒曾劝汉武帝:“秦朝采用商鞅变法的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结果富人的田地一望无际,穷人却连插根锥子的地方都没有。城镇里有人富比国君,乡里有人豪比公侯,普通百姓怎么能不穷困!虽然古代的井田制很难立刻恢复,但也该适当借鉴古法,限制百姓占田数量,把多余的土地分给穷人,堵住兼并的路子;废除奴婢制度,取消主人随意处死奴仆的权力;减轻赋税,减少徭役,让百姓喘口气,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汉哀帝即位后,师丹又提议:“如今连续几代太平,官吏和百姓中的富豪家财万贯,可贫困百姓却越来越艰难,应该对占田等行为进行限制。”皇帝把这建议下发讨论,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诸侯王、列侯、公主占田都应有上限;关内侯、官吏和百姓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拥有奴婢不得超过三十人。限定期限为三年,违反规定的,田地和奴婢全部充公。”这政策一出,田宅和奴婢价格都降了,但皇亲国戚和皇帝身边的宠臣都觉得不方便。皇帝只好下诏:“这事以后再说。”于是政策就这么搁置了。皇帝还下诏给齐地主管制作宫廷服饰的三服官:“停止织造那些工艺复杂、耗费女工的绮绣织物,不再制作进献。”同时废除了任子令(官员可保举子弟为官的制度)和有关诽谤欺瞒的法令。让三十岁以下的宫女出宫嫁人,五十岁以上的官奴婢恢复平民身份,还提高了俸禄三百石以下官吏的待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