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多个郡国发生蝗灾。秋七月癸卯日,京城及十三个郡国发生地震。高句丽王遂成送回之前俘虏的汉朝百姓,前往玄菟郡投降。此后,濊貊也相继归服,东部边境暂时安宁。
虔人羌与上郡的胡人反叛,度辽将军耿夔将其击败。八月,阳陵的陵寝发生火灾。九月甲戌日,二十七个郡国发生地震。鲜卑多次杀害汉朝郡守后,气焰愈发嚣张,凭借数万骑兵,在冬十月进犯雁门、定襄;十一月,又进犯太原。烧当羌的麻奴因饥饿困窘,率领部众向汉阳太守耿种投降。这一年,京城及二十七个郡国遭遇大雨。
安帝多次派遣黄门常侍和中使伯荣往返于甘陵(安帝生父陵墓所在地),尚书仆射陈忠上疏劝谏:“如今上天的心意未能顺应,灾异频繁发生。青州、冀州一带,大雨连绵,河水泛滥;徐州、泰山之滨,海水倒灌;兖州、豫州蝗虫滋生;荆州、扬州稻谷歉收;并州、凉州羌人叛乱。加上百姓贫困,国库空虚。陛下因不能亲自前往孝德皇园庙祭祀,多次派遣中使前往甘陵表达敬意,一路上朱红色的车辆、成对的马匹络绎不绝,可谓至孝。然而臣听说,使者所到之处,作威作福,惊动郡县。王、侯、二千石官员甚至在伯荣车前单独下拜,征发百姓修路,修缮驿站,大量储备物资,征役没有限度。老弱百姓相随,动辄数以万计,还要贿赂使者的仆从,每次送礼多达数百匹布。百姓疲惫倒地、哀叹不止,无不痛心疾首。河间王是陛下的叔父,清河王因有先帝陵庙而地位尊崇,还有那些持符节的大臣,都在伯荣车前屈节行礼。陛下如果不过问,人们一定会认为这是陛下的意思。伯荣的威严超过了陛下,陛下的权柄掌握在臣妾手中,水灾的发生,必定与此有关。从前韩嫣凭借跟随皇帝乘车的恩宠,接受巡视的使命,江都王误向他行礼,韩嫣最终被诛杀。希望陛下维护天子的尊严,端正君主的地位,不应再让女使干扰国家政务。同时要仔细审查身边近臣,是否有像石显那样泄漏机密的奸人?尚书纳言之中,是否有像赵昌那样诬陷他人的奸诈之辈?公卿大臣里,是否有像朱博那样阿谀奉承的人?外戚之中,是否存在像王凤那样陷害忠良的阴谋?如果国家政事都由皇帝决定,朝廷事务都由陛下裁决,那么臣下就无法胁迫君主,灾祸必定会停止,各种灾异也不会造成危害。”奏疏呈上后,安帝并未理会。
当时,三公府的权力较轻,机要事务都委托给尚书处理。然而一旦发生灾异,却总是严厉斥责甚至罢免三公。陈忠上疏说:“依照汉朝旧典,丞相所奏请的事情,皇帝没有不采纳的。如今的三公,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官员选举、惩罚赏赐等事务,都由尚书决定。尚书受到的信任,超过了三公,这种权力失衡的情况,由来已久,臣心中一直深感不安。最近因为地震,司空陈褒被免职,如今又发生灾异,恐怕又要责罚三公。从前孝成皇帝因妖星守心,将灾祸归咎于丞相,最终未能得到上天的福佑,白白违背了宋景公的赤诚之心。由此可知,是非的界限是非常明确的。此外,尚书处理事务,常常违背旧有的典章制度,定罪量刑没有先例可循,以诋毁欺诈为先,言辞凄惨丑恶,有违法律条文。应当追究其真实意图,杜绝此类现象,上顺应国家典章,下防止滥用职权,就像用规矩来确定方圆,用衡石来衡量轻重一样,这才是国家的典章、万世的法则!”
汝南太守王龚(山阳人)为政温和,惜才爱士。他任命袁阆为功曹,招揽郡人黄宪、陈蕃等人才。黄宪虽未屈从出仕,陈蕃却接受官职。袁阆虽未刻意标新立异,却在当时颇有名声;陈蕃气质高洁,王龚对两人均以礼相待,因此士人纷纷归附。
黄宪出身贫贱,父亲是牛医。颍川人荀淑到慎阳时,在旅店遇见十四岁的黄宪,大为惊异,与他长谈许久不愿离去,称:“你是我学习的榜样。”随后荀淑到袁阆处,来不及寒暄便问:“你郡中可有像颜回那样的贤者?”袁阆答:“是指我的叔度(黄宪字)吧?”同郡戴良才高傲慢,却在黄宪面前态度恭谨,回家后怅然若失。母亲问:“你又从牛医儿子那里回来?”戴良叹道:“我见不到叔度时,自以为不比他差;见到他后,却觉得他境界高深莫测。”陈蕃与周举常说:“一段时间不见黄生,心中的浅陋狭隘就会复发。”太原郭泰年轻时游历汝南,先拜访袁阆,未留宿便告辞;再访黄宪,停留多日才返回。有人询问缘故,郭泰说:“袁奉高(袁阆字)的才德如小水洼,清澈却易见底;黄叔度却像千顷湖泊,澄不清也搅不浊,深不可测。”黄宪起初被举为孝廉,又被公府征召。友人劝他出仕,他并未拒绝,只是到京师短暂停留便返回,终身未在仕途有所成就,四十八岁时去世。
范晔评论:黄宪的言论主旨虽无流传,但士人见他无不叹服其深远,摒弃鄙陋。他或许是道德周全、无需言说的人吧!我的曾祖父穆侯认为:“黄宪处世和顺,思想深邃近道,深浅清浊都难以衡量,若投身孔子门下,或许能接近圣人境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