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甲午日,南宫朔平署失火。护羌校尉段颎继续进攻西羌,他带兵穷追不舍,在山谷间辗转作战,从春天打到秋天,几乎天天打仗。最终,羌军大败溃散,段颎一共斩杀两万三千人,俘虏几万人,还有一万多部落投降。段颎因此被封为都乡侯。
秋天七月,朝廷任命太史大夫陈蕃为太尉。陈蕃想把这个职位让给太常胡广、议郎王畅和正在服劳役的李膺,但桓帝没有同意。王畅是王龚的儿子,曾担任南阳太守。南阳皇亲国戚、豪门大族众多,王畅一到任就严厉打击不法行为,遇到大姓犯法,甚至派人拆房子、砍树、填井、平灶台。功曹张敞劝他:“文翁、召父、卓茂这些好官,都是用温和宽厚的方式治理地方,才名垂青史。您这样大拆大建太严厉了,就算能惩治坏人,也不利于长远治理。南阳是先帝故里,皇亲国戚多,自汉朝中兴以来,功臣将相辈出。我觉得与其严刑峻法,不如多施恩惠;与其拼命抓坏人,不如礼贤下士。舜帝重用皋陶,不仁之人自然远离,治理百姓靠的是德行,不是刑罚。”王畅听后深受触动,改用宽和政策,教化效果显着。
八月戊辰日,朝廷首次下令,按田地亩数向有田的人征税。九月丁未日,京城发生地震。冬天十月,司空周景被免职,太常刘茂接任司空,刘茂是刘恺的儿子。郎中窦武是窦融的玄孙,他的女儿被封为贵人。宫女田圣很受桓帝宠爱,桓帝想立她为皇后。司隶校尉应奉上书反对:“皇后关系到国家兴衰,汉朝立赵飞燕为后,结果皇室绝后。陛下应该想想《关雎》中求贤妻的道理,远离那些不适合当皇后的人。”太尉陈蕃也认为田圣出身低微,窦家是名门,极力劝阻。桓帝没办法,辛巳日,立窦贵人为皇后,封窦武为特进、城门校尉,槐里侯。
十一月壬子日,黄门北寺失火。陈蕃多次为李膺、冯绲、刘佑喊冤,请求桓帝赦免他们,恢复官职,每次都言辞恳切,甚至流下眼泪,但桓帝不听。应奉也上书说:“忠臣良将是国家的栋梁。冯绲、刘佑、李膺这些人,一心铲除奸臣,依法办事,却被诬陷,从春天到冬天都没被赦免,天下人都为此叹息。治理国家的关键是铭记功劳,忘掉过错,汉武帝能在狱中启用韩安国,汉宣帝能赦免张敞让他戴罪立功。冯绲之前平叛,功劳堪比尹吉甫;刘佑多次督查,刚正不阿;李膺在幽州、并州威名远扬,在度辽将军任上深受百姓爱戴。如今边疆不稳,战事不断,希望陛下赦免他们,以备不时之需。”桓帝这才赦免了三人的刑罚。
不久后,李膺再次担任司隶校尉。小黄门张让的弟弟张朔是野王县令,他贪婪残暴,听说李膺到任,吓得逃回京城,躲在张让家的夹墙里。李膺得知后,带人砸开夹墙抓住张朔,关进洛阳监狱。问完口供,李膺直接将他处死。张让向桓帝哭诉,桓帝召来李膺,责问他为什么不先请示就杀人。李膺回答:“孔子当鲁国司寇,七天就杀了少正卯。我到任已经十天,只担心办案太慢有罪,没想到因为太快获罪。我知道自己可能会因此丧命,但恳请陛下给我五天时间,除掉所有首恶,就算死也甘愿!”桓帝听了没话说,转头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错,司隶校尉有什么罪!”让他退下。从此,宦官们见到李膺都小心翼翼,休假时都不敢出宫。桓帝觉得奇怪,问他们原因,宦官们都哭着磕头说:“怕李校尉。”当时朝廷混乱,法纪松弛,但李膺坚持原则,声望极高,读书人能得到他的接待,就觉得像登上了龙门一样荣耀。
朝廷征召东海相刘宽为尚书令。刘宽是刘崎的儿子,曾先后治理三个郡。他性格温和仁厚,即使遇到紧急情况,也从不大声呵斥、态度急躁。官吏百姓犯错,他只用蒲草做的鞭子象征性惩罚,让他们知道羞耻就行。每次见到老人,他就聊农事;见到年轻人,就用孝悌的道理勉励他们,百姓都被他感化。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
春天正月辛卯初一,发生日食。桓帝下诏,让公卿和各郡国举荐最孝顺的人。太常赵典举荐的荀爽在策论中写道:“古代圣人制定礼仪,其中婚礼最为重要。男人阳刚,女人柔顺,以礼调节,阴阳和谐,才能子孙兴旺、长寿安康。但到了夏商周末期,人们放纵无度,阴阳失调,所以周公警告说:‘这样下去很难长寿。’《左传》也说:‘砍脚趾去适应鞋子,谁说这不是愚蠢?就像那些放纵欲望而丢了性命的人。’实在可悲!我听说后宫有五六千宫女,加上侍从更多,白白耗费百姓钱财供养这些无用之人。百姓在外面穷困潦倒,皇宫内阴阳隔绝,所以才会天灾不断。我认为应该把没被皇帝宠幸过的宫女都放出宫,让她们成家,这才是国家的福气。”桓帝看后,任命荀爽为郎中。当时司隶、豫州发生饥荒,饿死的人有十分之四五,有的家庭甚至全部饿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