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施但叛乱的时候,有人在吴主孙皓面前诬陷京下督孙楷说:“孙楷没有及时去平叛,怀有二心。”孙皓多次责问他,还把他召回京城,任命为宫下镇、骠骑将军。孙楷心里又疑又怕,夏天六月,带着妻子儿女投奔了晋朝。晋朝任命他为车骑将军,封丹杨侯。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秋天七月,有吴国人对吴主孙皓说:“临平湖从东汉末年就被水草堵塞了,老人们都说‘这湖堵塞,天下大乱;这湖开通,天下太平’。最近它无缘无故就疏通了,这是天下将要太平,咱们吴国君主坐着青盖车进入洛阳的祥瑞之兆啊!”孙皓拿这事询问奉禁都尉、历阳人陈训,陈训回答说:“我只会观测天象云气,不懂湖泊堵塞或开通的预示。”陈训退下后却对朋友说:“所谓‘青盖入洛’,恐怕是要亡国投降的意思,可不是什么吉祥的事。”
还有人献上一块刻着“皇帝”字样的小石碑,说在湖边捡到的。孙皓借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玺。
湘东太守张咏没有上交人口税,孙皓派人就在当地把他斩首,还把首级送到各个郡去示众。会稽太守车浚为官清廉,政绩出色,正赶上会稽郡大旱闹饥荒,他上表请求朝廷赈济百姓。孙皓却认为他这是收买人心,派使者去将他斩首。尚书熊睦稍微劝了几句,孙皓竟然用刀背把他砸死,熊睦浑身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肉。
八月己亥日,晋朝任命何曾为太傅,陈骞为大司马,贾充为太尉,齐王司马攸为司空。
吴国历阳山上有七个并排的孔洞,孔洞里面呈黄红色,当地人称为“石印”,还流传着“石印封口打开,天下就会太平”的说法。历阳县令上报说石印封口打开了,孙皓派使者用太牢(牛、羊、猪三牲)祭祀山神。使者搭起高梯子爬到山上,用红漆在石头上写:“楚地是九州中的渚,吴地是九州的都城。扬州人士,将做天子,历经四代统治,太平从此开始。”使者回来报告后,孙皓大喜过望,封历阳山的山神为王,又一次大赦天下,还把第二年的年号改为天纪。
这年冬天十月,晋朝任命汝阴王司马骏为征西大将军,羊祜为征南大将军,二人都可以开府设置属官、自行征召人才,待遇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相同。
羊祜上奏请求讨伐吴国,他说:“先帝向西平定巴蜀,向南与东吴交好,本希望天下百姓能休养生息。但吴国又背弃盟约,边境战事再起。国家命运虽然由上天授予,但功业必须靠人来完成,如果不一举消灭吴国,战争就没有停止的一天。当初平定蜀国时,大家都认为吴国也会随之灭亡,可从那以后,已经过去十三年了。谋划策略的人很多,但做决策还得靠一人决断。那些凭借地势险要得以保全的国家,前提是双方势均力敌。如果力量悬殊,强弱分明,就算有险要地势也守不住。蜀国地势够险要吧,都说‘一人拿着兵器,千人都攻不进来’,可我们出兵之后,蜀军根本没有像样的抵抗,我们势如破竹,直接打到成都,汉中各城的蜀军,都像鸟儿躲在窝里不敢出来,不是他们不想抵抗,实在是实力不够。等到刘禅投降,那些营垒一下子就散了。如今长江、淮河的险要比不上剑阁,孙皓的残暴超过刘禅,吴国民众的困苦甚于蜀地百姓,而我们晋国的兵力比那时更加强盛。不在此时统一天下,却继续陈兵对峙,让天下百姓饱受征战之苦,这种局面长久不了。现在如果调动梁州、益州的军队水陆并进,荆州、楚地的军队进攻江陵,平南将军、豫州军队直逼夏口,徐州、扬州、青州、兖州的军队会师秣陵,让小小的吴国对抗天下大军,他们兵力分散,处处吃紧。我们从巴、汉派出奇兵攻打他们防守空虚的地方,只要一处防线崩溃,吴国上下就会陷入混乱,到时候就算有再聪明的人,也救不了吴国。吴国靠着长江立国,东西绵延数千里,要防御的地方太多,根本没法安宁。孙皓肆意妄为,猜忌下属,朝廷里将领心怀疑虑,民间士兵疲惫不堪,他们既没有长治久安的打算,也没有坚守抵抗的决心。平常日子里,他们就有离心离德的想法,等到我们大军压境,肯定有人投降,他们没法齐心协力拼死抵抗,这是显而易见的。吴人性格急躁,打仗缺乏持久力,他们的弓箭、戟盾等兵器也不如我们,只有水战还算擅长。但一旦我们进入吴国境内,长江就不再是他们的屏障,他们退回城池,就舍弃长处、暴露短处,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我们的军队远离本土深入敌境,将士们都有必死的决心;而吴国人顾虑后方,人心离散。这样一来,用不了多久,我们一定能取胜。”晋武帝非常赞同。但朝中大臣正为秦州、凉州的局势担忧,羊祜又上表说:“平定吴国后,胡人自然就会安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伐吴大业。”朝中很多人反对,贾充、荀勖、冯紞尤其认为伐吴不可行。羊祜感叹道:“天下不如意的事,十件里常有七八件。天赐良机却不把握,以后肯定会让主事的人后悔!”只有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想法一致,支持伐吴计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