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渠牧犍派将军沮渠旁周向北魏进贡,北魏太武帝派侍中古弼、尚书李顺赏赐河西国侍臣衣服,同时征召沮渠牧犍的世子沮渠封坛到北魏皇宫当侍卫。这一年,沮渠牧犍派沮渠封坛前往北魏,也派使者到建康(刘宋都城,今江苏南京),献上各类书籍以及敦煌人赵匪攵撰写的《甲寅元历》,并请求赐给几十种书籍,宋文帝都满足了他的要求。
李顺从河西返回平城,北魏太武帝问他:“你往年提出攻取凉州(河西国)的计策,我当时因为东方(指北燕)有战事,没空顾及。现在和龙已经平定,我想就在今年西征凉州,可行吗?”李顺回答:“我从前说的话,以现在的情况来看,私下认为没有错。但国家多次出兵,士兵和战马都很疲劳,西征的事,请求等以后再议。”太武帝于是放弃了西征的计划。
元嘉十五年(戊寅年,公元438年)
春天,二月初七(丁未日),刘宋朝廷任命吐谷浑王慕容慕利延为都督西秦、河、沙三州诸军事、镇西大将军、西秦和河二州刺史,封陇西王。
三月十四日(癸未日),北魏太武帝下诏,免除五十岁以下僧人的僧籍(强制他们还俗)。
当初,北燕王冯弘逃到辽东后,高丽王高琏派使者慰劳他,说:“龙城王冯君,来到野外暂住,士兵和马匹都辛苦了吧?”冯弘又羞愧又愤怒,以皇帝的名义斥责高琏。高丽把冯弘安置在平郭(今辽宁盖州),不久又迁到北丰(今辽宁瓦房店一带)。冯弘一向轻视高丽,在北丰仍然像在自己国家一样制定政令、施行赏罚。高丽于是夺走他身边的侍从,还把他的太子冯王仁扣作人质。冯弘怨恨高丽,派使者向刘宋上表,请求派人迎接他,宋文帝派使者王白驹等人去迎接,并命令高丽提供物资护送。高丽王不想让冯弘南下归附刘宋,派将领孙漱、高仇等人在北丰杀了冯弘,连同他的子孙十几人一起处死,追谥冯弘为“昭成皇帝”。王白驹等人率领手下七千多人突袭孙漱、高仇,杀了高仇,活捉孙漱。高丽王以王白驹等人擅自杀人为由,派使者把他们押送到刘宋。宋文帝因高丽是远方国家,不想违背它的意愿,把王白驹等人关进监狱,不久又赦免了他们。
夏天,四月,宋文帝为太子刘劭迎娶已故黄门侍郎殷淳的女儿为太子妃。
五月十二日(戊寅日),北魏宣布大赦。
五月三十日(丙申日),北魏太武帝前往五原(今内蒙古五原附近)。秋天,七月,从五原出兵北伐柔然。命令乐平王拓跋丕统领十五名将领从东路进军,永昌王拓跋健统领十五名将领从西路进军,太武帝亲自率领中路军。大军抵达浚稽山(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山脉)后,又把中路军分成两路:陈留王拓跋崇从大泽(今蒙古国东部大湖盆地)向涿邪山(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进军,太武帝从浚稽山向北前往天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向西登上白阜山(今蒙古国杭爱山支脉),最终没遇到柔然军队,只好撤军返回。当时漠北地区发生大旱,没有水草,北魏的士兵和马匹很多都渴死、饿死了。
冬天,十一月初一(丁卯日),发生日食。
十二月二十二日(丁巳日),北魏太武帝回到平城。
豫章人雷次宗爱好学习,隐居在庐山。刘宋朝廷曾征召他任散骑侍郎,他没有就任。这一年,朝廷以“处士”(有才德但隐居不仕的人)的身份征召他到建康,在鸡笼山(今江苏南京玄武湖畔)为他开设学馆,让他招聚学生讲学。宋文帝一向喜好文学艺术,让丹阳尹、庐江人何尚之设立“玄学”(研究老庄学说的学派),让太子率更令何承天设立“史学”,让司徒参军谢元设立“文学”,连同雷次宗的“儒学”,合称“四学”。谢元是谢灵运的堂弟。文帝多次亲临雷次宗的学馆,让雷次宗戴着头巾(当时士人的日常头饰,而非官员礼服)为自己讲学,给他的物资供养十分丰厚。朝廷又任命他为给事中,他还是没有就任。过了很久,雷次宗回到庐山。
臣司马光说:《周易》中说:“君子要多了解前代的言论和行为,来修养自己的品德。”孔子说:“言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够了。”如此看来,史学是儒学的一个分支,文学是儒学之外的次要学问;至于老子、庄子的“虚无”学说,本来就不该作为教化的内容。求学是为了追求“道”,天下没有两种不同的“道”,哪里会有“四学”呢!
宋文帝性情仁厚谦恭,生活节俭,处理政务勤勉,遵守法令但不苛刻,包容他人但不放纵。朝中百官都能长期担任自己的职位,地方郡守、县令的任期以六年为限,官吏不随便免职,百姓有所依靠。在文帝在位的三十年间,刘宋境内安定无事,人口增多;百姓缴纳赋税、承担徭役,只限于规定的年度赋税,早晚劳作,各自料理自家事务即可。乡里之间,到处能听到读书讲学的声音;士人注重操守品行,乡里以轻薄放荡为耻。江南地区的风俗,在这个时期最为美好。后来谈论治国理政的人,都称赞“元嘉之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