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和刘休仁一向关系深厚,虽然杀了他,常常对人说:“我和建安王年龄相近,小时候就很亲近。景和、泰始年间,他的功勋实在重大;事情的算计交相迫近,不得不除掉他,痛惜思念到了极点,不能控制自己。”接着泪流不止。
当初,皇上在藩国时和褚渊因风度素养相互友好;到即位后,非常信任依靠他。皇上卧病,褚渊担任吴郡太守,紧急征召他。到达后,入宫见面,皇上流泪说:“我近来病危,所以召你,想让你穿黄衤罗。”黄衤罗,是乳母的服装。皇上和褚渊谋划诛杀建安王刘休仁,褚渊认为不可以,皇上愤怒地说:“你这个痴人!不值得和你谋划事情!”褚渊害怕而听从了命令。又任命褚渊为吏部尚书。庚午日,任命尚书右仆射袁粲为尚书令,褚渊为左仆射。
皇上厌恶太子屯骑校尉寿寂之勇猛健壮;恰逢有关部门上奏寿寂之擅自杀死巡逻将领,把他迁徙到越州,在途中杀了他。
丙戌日,追废晋平王刘休佑为平民。
巴陵王刘休若到京口,听说建安王死了,更加恐惧。皇上因为刘休若温和宽厚,能协调团结人心,担心将来他夺取幼主的皇位,想派遣使者杀他,又担心他不接受诏令;想征召他入朝,又担心他猜疑惊骇。六月丁酉日,任命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为南徐州刺史,任命刘休若为江州刺史。亲手写诏书情意恳切,召刘休若让他参加七月七日的宴会。
丁未日,北魏君主前往河西。
秋季,七月,巴陵哀王刘休若到建康;乙丑日,在府第被赐死,追赠侍中、司空。又任命桂阳王刘休范为江州刺史。当时皇上的弟弟们都死光了,只有刘休范因为才能平庸低劣,不被皇上猜忌,所以得以保全。
沈约评论说:“圣人确立法规留下制度,之所以必定称引先王,大概是因为遗留的训诫和余留的风尚,足以流传到后世。太祖治理国家的大义虽然宏大,但使家族兴盛的办法不足。彭城王不借鉴古代,只看到兄弟的情义,不懂得君臣的礼节,希望用家族的感情在国家的治理中施行,君主猜忌却还触犯,恩情淡薄却不醒悟,以致因为被呵责教训这样的小事,最终酿成灭亲的大祸。开了头树立了嫌隙,留给后人。太宗趁着已有的嫌隙之情,依据已实行的典章,剪除宗室的重要支脉,不能顾虑。不久后根本没有庇护,幼主孤立无援,国家政权因为势力弱小而转移,天命随着众人的推崇而改变,这大概是踏霜而行逐渐形成,坚冰自然到来,原因是很久远的了!
裴子野评论说:“咬虎的野兽,知道爱护自己的儿子;捕捉狐狸的鸟,不保护别的巢穴。太宗保护收养非亲生子,却剿杀同胞兄弟,既迷惑于兄弟的天然亲属关系,又不懂得父子的自然之情。宋朝的德运终结,不是上天废弃它。那些危亡的君主,没有不先抛弃本家支脉,宠爱非嫡亲的子孙;对宠信的亲信推心置腹,憎恨父亲兄弟。前面的车子倾覆,后来的车子并驾齐驱。假使叔仲拥有国家,尚且不会先祭天;而别人进入宫廷,将会使七庙断绝祭祀;竟然没有人关怀,甘心被铲除。晋武帝违背文明皇后的托付,而颠覆中州的是贾后;太祖背弃初宁陵的誓言,而登上合殿的是元凶。祸福没有门径,哪里用得着预先选择!兄弟友好,不也很安定吗!
丙寅日,北魏君主抵达阴山。
当初,吴喜讨伐会稽时,对皇上说:“抓到寻阳王刘子房和各路贼寇首领,都要在东方就地诛杀。”但后来却活捉刘子房并押送京城,还释放了顾琛等人。皇上因他刚立大功,没有追究,但心中怀恨。等到吴喜攻克荆州后,进行抢掠,赃款数以万计。寿寂之死后,吴喜担任淮陵太守,督管豫州各项军事,听到消息后内心恐惧,上奏请求担任中散大夫,皇上对此更加疑虑惊骇。有人诬陷萧道成在淮阴对北魏有二心,皇上封了一壶酒,让吴喜亲自送去赐给萧道成。萧道成害怕,想逃走,吴喜把实情告诉了他,还先替他喝了酒,萧道成随即也喝了。吴喜回朝后,为萧道成担保。有人暗中把这事上奏给皇上,皇上认为吴喜诡计多端,向来得人心,担心他不能侍奉幼主,于是召吴喜进入内殿,和他交谈说笑,显得非常亲密。吴喜出宫后,皇上赐给他名贵的食物。不久后就赐他死,但还是下诏赐给丧葬财物。
皇上又给刘勔等人下诏说:“吴喜狡猾多端,随意收买人心。从前大明年间,黟、歙两县有几千名亡命之徒,攻打县城,杀死官员,刘子尚派遣三千精锐士兵讨伐,两次前去都失利了。孝武帝派吴喜带领几十人到县里,劝说引诱那群贼寇,贼寇随即归降。他用诡诈的手段迷惑人心,才能做到这样。到泰始初年向东讨伐时,他只有三百人,径直进入三吴地区,总共经历两次激战,就从破冈以东到海边的十个郡,无不被肃清。百姓听说吴河东(吴喜)来了,就望风而退;如果不是长期收买三吴地区的人心,怎么能让他们如此顺服!探究吴喜的心思行径,难道能侍奉循规蹈矩的君主,面对国家可能出现的可乘之机吗!就像服药,当人身体虚弱寒冷时,依靠散石来保全身体,等到热势发作,就要去除积滞来止息病患,这不是忘记他的功劳,而是形势不得已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