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奉叔依仗自己勇猛、凭借权势,欺凌朝中大臣。他常常在身边佩带二十把单刀,出入皇宫,守卫宫门的人都不敢阻拦。他常对人说:“我周奉叔的刀不认识什么权贵!”萧鸾忌惮他,就让萧谌、萧坦之劝说郁林王把周奉叔派到外地任职,作为外援。己巳日,朝廷任命周奉叔为青州刺史,曹道刚为中军司马。周奉叔向郁林王请求封为千户侯,郁林王答应了。萧鸾认为不行,只封周奉叔为曲江县男,享受三百户的食邑。周奉叔大怒,在众人面前拔出刀,满脸怒色;萧鸾好言劝说后,他才接受封号。周奉叔辞行后,即将前往青州赴任,他的部众已经出发。萧鸾和萧谌假传皇帝诏令,把周奉叔召到尚书省,将他殴打致死,然后奏报郁林王说:“周奉叔对朝廷傲慢无礼。”郁林王迫不得已,批准了他们的奏请。
溧阳县令、钱塘人杜文谦,曾担任南郡王的侍读,此前他劝綦毋珍之说:“天下局势已经很清楚了,我们这些人很快就要粉身碎骨,不如早点谋划对策,否则我们都会被杀光!”綦毋珍之问:“该怎么谋划呢?”杜文谦说:“先帝的旧部,大多被排挤在外,现在把他们召回来任用,谁会不奋力效命!最近听说王洪范和宫中侍卫将领万灵会等人一起议论时,都捋起袖子、捶打坐床,情绪激昂;您可秘密报告周奉叔,让万灵会等人杀掉萧谌,这样皇宫里的卫兵就都能为我们所用了。随后率领士兵攻入尚书省,斩杀萧鸾,这事不过需要两个都伯(低级军官)的力量就能办成。现在举大事是死,不举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不好吗!如果犹豫不决,再过几天,萧鸾就会假传诏令赐我们死罪,连父母都会被牵连处死,这情景就在眼前了。”綦毋珍之没有采纳这个建议。等到萧鸾杀死周奉叔后,就一并逮捕了綦毋珍之和杜文谦,将他们处死。
乙亥日,北魏孝文帝前往洛阳西宫。中书侍郎韩显宗上书,陈述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听说陛下今年夏天不巡视三齐地区,要去中山。去年冬天陛下停留在邺城,当时正值农闲时节,百姓还是家家户户供奉物资,负担不起辛劳耗费。何况现在正是养蚕、收麦的紧急时候,百姓怎能承受这样的摊派!而且六军(朝廷大军)在酷暑中行军,恐怕会引发瘟疫。我希望陛下早日返回平城(北魏旧都,称“北京”),以减轻各州供应物资的负担,也能加快洛阳城营建修缮的工程。”
第二件事是:“洛阳宫殿的旧地基,都是魏明帝时期建造的,前代人已经批评它过于奢华。现在营建修缮,应该加以裁减简化。另外,近来平城的富贵人家,竞相攀比宅第房屋的豪华;应该趁迁都的机会,为宅第制定规格标准。同时拓宽街道,疏通沟渠。”
第三件事是:“陛下返回洛阳时,只带了少数随从骑兵。君王在皇宫内都要设置警卫,何况翻越山河远行,怎能不慎重考虑安全呢!”
第四件事是:“陛下耳听合乎礼法的言论,眼读经典典籍,口对百官奏事,心忧国家万机,太阳偏西才吃饭,半夜才能睡觉;加上对先帝的孝思深厚,随着时间推移愈发强烈;撰写文章的事务,每天都要完成篇章;虽然陛下聪慧,处理这些事不算费力,但这并不是保养精神、修养心性,以保全长久国运的办法。希望陛下能垂衣拱手,委任大臣处理政务,这样天下自然就能治理好。”
孝文帝对这些建议颇为采纳。韩显宗,是韩麒麟的儿子。
韩显宗又上奏进言,提出如下主张:“州郡推举秀才、孝廉,只有名号,没有真正符合秀才、孝廉标准的人;朝廷只核查被举荐者的门第声望,不再追究举荐不实的责任。要是这样,不如直接让州郡举荐门第高的人来录用士人,何必冒用秀才、孝廉的名义!门第声望是先辈留下的功业,对皇家有什么好处!对当下时局真正有用的,只有贤才而已。如果有才能,就算是屠夫、渔夫、奴仆、俘虏,圣明的君主也不会以任用他们为耻辱;如果没有才能,就算是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后代,也会沦为奴仆。有人议论说‘现在世上没有奇才,不如从门第高的人中选拔官员’,这种说法也不对。难道能因为世上没有周公、邵公那样的贤才,就废除宰相职位吗!只需考察人才的细微长处、微小优势,优先录用,贤才就不会被遗漏了。”
“刑罚的关键在于公正恰当,不在于处罚严厉。如果能不遗漏有罪的人,就算处罚轻微,也没人敢犯法;如果有人能侥幸逃脱惩罚,就算有诛灭三族的严刑,也不足以制止犯罪。现在朝廷内外的官员,想博取当时的名声,争相把严酷当作‘公正无私’,还互相鼓励,渐渐形成了风气。陛下身居深宫,把百姓当作婴儿般爱护;但各部门官员承担着各种政务,却把下属当作仇敌般对待。这样一来,尧、舜那样的贤君只有陛下一人,而桀、纣那样的暴君式官员却有千百个;社会和谐之气难以形成,根源就在这里。我认为应当下敕令告知百官,要爱护百姓的性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