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正月初一(戊辰朔),北魏宣布大赦,改年号为熙平。
北魏崔亮攻打硖石,久攻不下,曾多次与李崇约定水陆并进,李崇却多次违反约定没有按时赶到。胡太后因将领们行动不一致,任命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两千步兵、骑兵赶赴寿阳,另外设立行台(临时行政军事机构),指挥各军,若有违抗命令的,按军法处置。萧宝寅派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人渡过淮河,攻占梁朝三座营垒;二月初九(乙巳),又在淮河以北击败梁朝将军垣孟孙等人。李平抵达硖石后,督促李崇、崔亮等人约定日期水陆夹击,众将不敢再违抗命令,作战多次获胜。
梁武帝派遣左卫将军昌义之率领军队救援浮山堰,军队还没赶到,康绚已经击退了北魏军队。梁武帝又派昌义之和直阁王神念沿淮河逆流而上,救援硖石。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今安徽凤台),崔延伯和另一位将领伊瓮生在淮河两岸扎营。崔延伯取下车轮的外圈,把车辐削尖,将两个车轮对接在一起,用竹子拧成绳索,把车轮连贯起来,一共做了十多道,横在淮河上当作桥,桥的两头安装大辘轳,可随意升降,无法烧毁或砍断。这座桥既切断了赵祖悦的退路,又阻断了梁朝战舰的通行,昌义之、王神念驻守在梁城(今安徽寿县东),无法前进。李平部署水陆军队进攻硖石,攻占了外城;二月二十九(乙丑),赵祖悦出城投降,被斩杀,他的部众全被俘虏。胡太后写信给崔亮,让他乘胜深入梁朝境内。李平部署各将领,水陆并进,进攻浮山堰;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以生病为由请求撤军,奏表刚递上去就撤军了。李平上奏请求判处崔亮死刑,胡太后下令说:“崔亮擅自决定进退,违背我的战略部署,虽然有小胜仗,怎可免除大罪!但我处理繁多政务,尽量不轻易杀人,可特别准许他将功补过。”北魏军队于是撤军。
北魏中尉元匡上奏弹劾于忠:“于忠趁国家有大丧事(宣武帝去世),独揽朝廷政令,导致裴植、郭祚蒙冤而死,宰相(元雍)被罢黜受辱。他还假传圣旨,任命自己为仪同三司、尚书令,兼任崇训卫尉,推究他的意图,是想凌驾于君主之上。虽然他后来因保护太后有恩被赦免,但仍应公开处死,请派一名御史到冀州去执行死刑。自去年宣武帝去世后、皇太后亲政前,那些不按正常程序,或由门下省发布诏书,或由中书省宣布敕令,擅自任命官员的行为,虽然已受赦免可免罪,但所授官职都应追回。”胡太后下令说:“于忠已被特别赦免,不应再追究罪责;其他事项按元匡的奏请办理。”
元匡又弹劾侍中侯刚打死羽林卫士。侯刚原本因擅长烹饪担任尝食典御(负责皇帝饮食的官员),任职三十年,因对胡太后有恩,十分专横跋扈,王公大臣都畏惧并依附他。廷尉判处侯刚死刑,胡太后说:“侯刚是因公事拷打他人,意外导致死亡,按法律不应定罪。”廷尉少卿陈郡人袁翻反驳:“‘意外’是指罪行已暴露,犯人隐瞒不招,依法拷问导致的死亡。如今这名羽林卫士,审问时就全部招供,侯刚却喊着要打死他,用刑毫无道理,怎能说是‘意外’!”胡太后于是削去侯刚三百户封邑,罢免他尝食典御的职务。
三月初一(戊戌朔),发生日食。
北魏评定西硖石之战的功劳。三月初四(辛未),任命李崇为骠骑将军,加授仪同三司;李平为尚书右仆射;崔亮晋升为镇北将军。崔亮和李平在宫中争夺功劳,胡太后改任崔亮为殿中尚书。
北魏萧宝寅驻守淮河堰附近,梁武帝亲笔写信劝诱他,让他袭击彭城(今江苏徐州),许诺将他的祖庙和家属送回北方;萧宝寅把信上奏给北魏朝廷。
夏季四月,梁朝修建的淮河堰(浮山堰)完工,堰坝长九里,底部宽一百四十丈,顶部宽四十五丈,高二十丈,坝上种植杞柳树,军队的营垒依次排列在坝上。
有人对康绚说:“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这四渎,是上天用来调节气息的,不能长期堵塞,如果开凿泄洪道向东排水,水流会变得平缓,堰坝就不会损坏。”康绚于是开凿泄洪道向东排水。他又对北魏使用反间计,散布消息说:“梁人最怕开凿泄洪道,不怕野外作战。”萧宝寅信以为真,开山挖了五丈深的沟,开凿泄洪道向北排水,即便如此,淮河水位仍没下降,北魏军队最终撤军。洪水所到之处,淮河两岸数百里内一片汪洋。李崇在硖石戍之间搭建浮桥,又在八公山东南修筑魏昌城,以防寿阳城被淹。百姓分散到高地上居住,洪水清澈,能清楚看到水下的房屋和坟墓。
起初,浮山堰在徐州境内动工,徐州刺史张豹子宣称,自己必定会掌管修堰事务;后来朝廷却派康绚以其他官职来监管修堰,张豹子十分羞愧。不久,朝廷又下令让张豹子听从康绚指挥,张豹子于是诬陷康绚与北魏勾结,梁武帝虽未采信,但还是在堰坝完工后召回了康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资治通鉴白话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