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主任,打扰一下。关于监测网络的III型滤波算法,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或许可以通过引入自适应阈值调整机制,结合初步的模式识别预判,来有效降低在山区复杂电磁环境及特殊气象条件下的误报率,同时,对系统整体延迟的影响可以控制在百分之三以内……”
他一边说,一边在个人终端上调出了一些模拟数据和核心逻辑框图。
张主任起初头都没抬,脸上写满了“又是哪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来班门弄斧”的不耐与烦躁。但听着李知慕条理分明地阐述他的算法核心思路,尤其是其中几个关键点的创新性与可行性,确实跳出了现有技术的框架,甚至隐隐切中了当前项目的一些痛点,他那紧锁的眉头,竟渐渐舒展开来。
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难得地没有立刻打断或斥责,反而针对几个技术细节提出了几个一针见血的问题,语气虽然依旧严肃冰冷,却已然带上了一丝探讨的意味。
李知慕早有准备,虽然在一些深层的数学原理和工程实现细节上,还略显稚嫩与不足,但他所展现出的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天马行空却又直指核心的思维,以及那扎实得不像话的编程功底,让一向苛刻的张主任,也忍不住在心中暗暗点头。
“想法不错。有一定的创新性。”张主任最终给出了一个在他而言已算是破天荒的正面评价,当然,后面立刻跟上了标志性的“但是”,“但是,想法到实现,隔着千山万水!稳定性如何保证?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怎么解决?极端情况下的冗余处理和失效预案呢?这些都是需要大量工作和严谨验证的!你是哪个部门的?怎么会对我们监测网络的底层算法这么感兴趣?”
李知慕按事先准备好的说辞,报上姓名和部门,并适时地流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属于一线人员的担忧:“张主任,主要是我们出外勤任务时,如果能提前那么几秒、更准确地得到预警信息,或许就能避开很多不必要的危险。每次看到系统误报让大家白跑一趟,或者更糟……遇到漏报的情况,我就觉得,要是咱们的技术能再可靠一点点,就好了。”
这个话题,精准地命中了张主任内心最坚持、也最敏感的领域。他一直以来都强硬主张,技术研发的首要且唯一的目标,必须是绝对安全,是为一线人员提供最坚固可靠的后盾,绝不能为了追求效率或所谓的“成果”而牺牲安全底线,那是本末倒置!
他脸上的线条,不易察觉地柔和了些许,点了点头:“嗯,有这个心,是好的。技术归根结底是要为人服务,尤其是保障你们这些冲在一线的年轻人的安全。这是原则问题,绝不能动摇。”
借着这个由技术谈到安全,再由安全引申到管理理念的机会,李知慕开始有意无意地、用一种带着点抱怨和无奈的语气说道:“是啊,张主任您说得太对了。不过有时候感觉‘上面’可能更看重结果和效率。对一些基础的安全校验和标准流程,总觉得繁琐,想方设法要绕过去,或者寻求特批。就像前阵子,我隐约听人提起,好像要调用一个什么旧设备,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是叫‘能量稳定器’还是什么的附属模块?据说调用流程就卡了很久,说是权限界定非常模糊,风险评估也极其复杂,扯皮了很久……”
他提到的“能量稳定器”是一个经过精心斟酌的、相对模糊的泛指,在很多旧项目里都可能存在类似功能的设备名称。但关键在于“权限模糊”、“风险评估复杂”这些词汇,正是张主任最为敏感和坚决抵制的“雷区”!
张主任果然脸色一沉,从鼻子里重重地哼了一声,语气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怒气与不满:“有些旧项目,牵扯到的技术风险和潜在的连锁反应,评估起来本就极其复杂!再复杂,该有的流程一步也不能省!一步都不能!为了图快,为了所谓的‘大局’,就把安全规范当儿戏,搞什么特批、简化,这是对所有人的极端不负责任!迟早要酿成大祸!”
他似乎瞬间想起了与杨成在这类问题上屡次爆发的激烈争执,情绪有些激动,但很快意识到在一个年轻下属面前如此失态有失身份,立刻强行刹住了话题,恢复了那副严肃刻板的表情,摆了摆手,“好了,这些高层决策,不是你该关心的事情。你的那个算法想法,确实有点意思,写个详细点的技术报告,附上初步的模拟测试数据和可行性分析,提交给我。”
虽然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凤凰”或是具体设备的明确信息,但张主任对“上面”(其指向性,在李知慕听来,几乎不言而喻)在某些特定事务上,试图强行绕过他认定的必要安全流程所表现出的强烈不满、担忧乃至愤怒,已经被李知慕清晰地捕捉到了。这种源于核心理念的根本性分歧,其本身,就是一条极具分量的线索!它像一把钥匙,指向了某个被急于推动,却可能埋藏着巨大隐患的“潘多拉魔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高考后我拎古剑,锤爆了幕后黑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高考后我拎古剑,锤爆了幕后黑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