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华带头出资十万的慷慨之举和那番情真意切、描绘未来的陈词,确实像一颗投入滚油的火种,瞬间点燃了老槐树下大部分村民的热情。响应声、支持声、报钱数出力的呼喊此起彼伏,现场气氛一度高涨得几乎要沸腾起来。高大壮在一旁激动地挥舞着拳头,仿佛已经看到了挖掘机开进来的场面。
然而,当最初的激情稍稍平复,具体提到要各家各户根据自身情况真金白银地出资、实实在在地出力时,现实的考量和千百年来根植于小农思想中的谨慎与私心,开始悄然抬头。在一片激昂的主流声浪中,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和犹豫观望的表情,如同溪流中的暗礁,逐渐浮现出来。
在人群的角落里,之前发过言的周老四虽然没再大声反对,但依旧抱着胳膊,嘴角向下撇着,对着旁边几个同样面露迟疑之色的村民小声嘀咕,声音不大,却像针一样刺人:“哼,说得比唱得还好听……画个大饼谁不会?可最后到底是个啥样儿,谁说得准?十万?谁知道他这十万是真是假?别是左手倒右手,做个样子,先把咱们的血汗钱套出来,到时候路修不成,他拍拍屁股说亏了,咱找谁哭去?这种事儿,我见得多了……” 他旁边几个原本就有些摇摆的村民听了,脸上的热情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怀疑和戒备,纷纷点头,窃窃私语起来。
另一个方向,家里男人常年卧病、全靠她一个人操持、日子过得异常紧巴的王老五媳妇,脸上写满了愁苦和窘迫。她搓着粗糙皲裂的手指,声音带着哽咽,低声对身边的邻居大婶诉苦,那声音里的无奈让人心酸:“他婶子,俺家的情况……大伙都不是外人,都知道。娃他爹那药罐子,一天都断不得……就指望着那几亩薄田和俺夜里不睡觉编的几个破筐换点钱……这修路是天大的好事,俺懂,俺也盼着有条好路走……可……可俺家实在是……砸锅卖铁也拿不出一个子儿啊……出力气?俺倒是想,可家里离不开人,俺这身子骨也……” 她说着,眼圈就红了,低下头去。她的困难是实实在在的,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她无法跟上这“共同富裕”的步伐。
还有像在村头开了多年肉铺、家境颇为殷实但为人向来精明算计、甚至有些自私的张屠户,则显得直接且蛮横得多。他仗着嗓门大,直接扯着脖子嚷嚷开来,声音盖过了一片议论:“就是!修路修路!喊了多少年了?咱这路坏了这么多年,老子不也把肉摊支应下来了?俺家摊子就在村口,路再烂,也不耽误村里人来买肉!凭什么让俺出钱修那么老远的路?谁觉得路不好走、谁想发财,谁出钱去!想拉着俺老张垫背?没门儿!这叫啥?这叫道德绑架!” 他的话虽然混账,赤裸裸地只顾自家一亩三分地,却也代表了一小部分觉得自家利益不受影响、或者坚决不愿让别人搭自己便车的人的普遍心态。
这些或窃窃私语、或无奈诉苦、或公然反对的声音,虽然音量不一,但在逐渐高涨的集体热情中显得格外刺耳和清晰。它们像几瓢带着冰碴的冷水,悄然浇下,让现场火热沸腾的气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降温、停滞甚至一丝尴尬的裂痕。那些刚刚举起的手,有些又迟疑地放了下去;那些准备报出的数字,又咽回了肚子里。空气中弥漫开一种复杂的情绪,热情与冷漠,期盼与怀疑,无私与自私,激烈地碰撞着。
村长周建国和支书李为民经验老道,对视一眼,心中了然。他们知道,考验才刚刚开始。光靠周振华带头出资的榜样力量和描绘的美好蓝图是不够的,真正艰难的工作是如何化解这些具体而微的阻力,解开这些思想上的疙瘩,把全村的人心真正拧成一股绳。这需要的是耐心、智慧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
村长周建国再次拿起了话筒,他没有丝毫的不耐烦,也没有批评指责那些发出不同声音的人,反而语气异常沉缓、包容,像一位大家长在倾听和理解每一个孩子的烦恼。他的声音透过扩音器,平和地传遍全场:“老四、老五家的、张屠户……还有那些没吭声、但心里头也在琢磨、也在担心的乡亲们,你们的话,你们的想法,我听到了,支书也听到了,振华也听到了。”
他目光扫过那些面露疑虑的脸庞,诚恳地说:“有疑虑,正常!担心钱打了水漂,担心自家困难拿不出,担心出力不讨好,担心不公平,这些都正常!将心比心,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谁的日子都有本难念的经!”
先表示理解,稳定了情绪,他话锋才缓缓一转,目光变得深远而有力,仿佛能看透未来的几十年:“但是啊,老少爷们们,婶子大娘们!咱们不能只盯着自己脚底下这一亩三分地,只拨拉自家眼前这点小算盘!咱们得把心气儿提起来,把眼光放长远点!咱们得想想,咱们的爹娘为啥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没走出这穷山沟?咱们的娃,以后是不是还得像咱们一样,因为这条破路,出去打工卖力气,一年到头回不来一次?或者他们想回来干点啥,搞点养殖种点特产,也因为路不通、运不出去而干不成,只能继续在外面漂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80年代,乡村幸福快乐生活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回到80年代,乡村幸福快乐生活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