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天眼”成功刺破雷云,遁入虚空,带给陇西基地和整个帝国的振奋是难以言喻的。但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它能否在遥远的深空稳定运行,并将那关乎未来的信息顺利传回。
格物总院星辉司下属新设立的“观星台”(实则为主要的地面深空通讯与数据处理中心)成为了新的焦点。这座建筑顶部并非传统观星仪的青铜浑天,而是数个巨大无比、由浮金骨架支撑、镶嵌着精密导能晶石的“耳朵”——大型星辉信号接收阵列。它们日夜不停地调整着角度,试图捕捉来自“巡天眼”的微弱回响。
发射成功后的头几天,接收到的只有断断续续的工程遥测数据:星槎姿态稳定、星辉动力炉工作正常、各系统温度压力均在绿线范围内……这些基础信息让技术人员们稍感安心,但所有人都在期盼着更实质性的东西——来自火星的图像与探测数据。
徐彭岳几乎住在了观星台。他与负责符阵通讯和数据分析的工匠们一起,反复调试着接收阵列的灵敏度,优化着解调信号的算法(虽然他们称之为“解析灵讯之秘法”)。巨大的、绘制在特制皮纸上的数据表格不断被填满,各种代表能量波动和符号序列的曲线蜿蜒延伸。
徐福也对这个能“聆听天外之音”的大家伙充满了兴趣。他不再执着于炼丹,转而研究起那些闪烁的晶石和波动的能量读数。
“妙啊!此物竟能捕捉如此遥远之‘灵机’!”徐福指着一条剧烈跳动的能量曲线,对徐彭岳煞有介事地说,“师弟你看,此处‘灵机’躁动不安,隐有金戈之象,依贫道看,那荧惑星上,必有兵燹之气!或曾有古神战场!”
徐彭岳无奈,只能解释那是背景宇宙辐射或仪器本身的噪声,需要过滤。但徐福依旧乐此不疲,试图将他的“望气术”与科学数据分析结合起来,时不时提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解读”,倒也给紧张的工作带来些许调剂。
就在“巡天眼”即将抵达火星,开始进行轨道切入的关键时刻,朝堂之上,一场因星海计划巨大投入而引发的风波,再次悄然酝酿。
此次的发难者,并非一直持保守态度的公子贞,而是几位原本态度中立,甚至曾对星辉司表示过支持的宗室重臣和部分军方将领。他们的诉求更为具体,也更具威胁性。
“陛下,‘巡天眼’已耗费巨万,然其回报何在?仅凭几张遥测符纸,几句‘一切正常’,如何能服众?”一位掌管国库支出的宗室元老率先开口,语气沉痛,“如今‘天宫’计划又将启动,所需浮金、炎晶、人工,更是数倍于前!长此以往,帝国府库恐被掏空,若遇天灾兵祸,将何以应对?”
另一位资深将领也附和道:“陛下,军中儿郎浴血沙场,方有帝国今日之疆域。然如今,最精良的工匠、最优质的资源,皆优先供给星辉司。新式军械研发迟缓,边军换装一拖再拖。臣恐……恐寒了将士之心,弱了帝国武备!”
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星海计划就像一个无底洞,吞噬着帝国的资源。虽然嬴雪华之前巧妙地将部分技术转化为了经济效益(如改良的冶金、水利技术),但相比于天文数字的投入,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军方的不满更是直指核心——帝国的根基在于武力,若因追求星空而自废武功,无疑是本末倒置。
公子贞此次没有直接抨击星海计划本身,而是巧妙地站在了“统筹兼顾”的立场上:“诸位大人所虑,亦是臣之忧。星海之志固然宏伟,然帝国根基在于社稷民生,在于武备强盛。臣以为,是否可适当放缓‘天宫’步伐,将部分资源回调,用于巩固边防、蓄养民力?待‘巡天眼’有所确凿发现,再行全力推进,亦不为迟。”
这番言论显得更为理性务实,赢得了不少中间派官员的点头。
龙椅之上,始皇目光深邃,并未立即表态。他看向一直沉默的李斯:“丞相有何高见?”
李斯出列,沉吟片刻道:“陛下,诸位同僚所言,皆是为帝国长远计。星海计划投入巨大,风险未知,确需谨慎。然,徐侯之才,世所罕见,其所创格物之学,亦已显现成效。若因眼前之困而骤然减速,恐前功尽弃,挫伤锐气。臣以为,当在坚持星海大方向之下,寻一平衡之道。或可令星辉司就其计划,做出更为详尽的阶段规划与效益评估,使投入与产出更为明晰,以安朝野之心。”
李斯的态度依旧圆滑,既肯定了困难,又未否定计划,提出了一个看似折中的方案——要更清晰的账本和路线图。
压力再次传导至徐彭岳这边。他需要证明,“巡天眼”的价值,值得帝国如此付出。
就在朝堂争论的次日凌晨,观星台内,最大的那个接收阵列突然发出了持续而稳定的强烈能量波动信号!
“来了!是‘巡天眼’传回的第一批探测数据!图像数据!”负责监控的工匠激动得声音颤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始皇让我搞星际请大家收藏:(m.20xs.org)始皇让我搞星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