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纸条最厚,折成了信封的样子,封面上写着“林溪亲启”,字迹比平时工整了三分,笔画里透着股郑重,信封边角还沾着点胶水,显然是怕散开。里面夹着三张便签,第一张画着辆银色汽车,车窗里的妈妈正对着学校大门挥手,方向盘上摆着个小小的樱花挂件——是林溪小学时做的手工:“今早七点零五分,你妈的车停在香樟树下,看了你进教室才走,后视镜里还挂着你小时候的平安符,红绳都磨出毛了,她肯定天天都戴着。”第二张是张偷拍的照片,打印在便签纸上,有点模糊,妈妈站在书店书架前,手指点着《万历十五年》的封面,眉头微蹙,像在认真研究,旁边的店员正给她推荐什么书,她听得连连点头,手里还捏着支笔,随时准备记下来。第三张画着两个牵手的小人,影子在夕阳里拉得很长,像条不会断的线,旁边写着:“我妈说,冷战就像雨天,虽然现在乌云密布,但你妈早就在你书包里放了伞,只是不好意思告诉你,怕你觉得她服软了。”
林溪的指尖抚过照片里妈妈的侧脸,鬓角的白发在闪光灯下泛着银光,比上次家长会时又多了几根。她突然想起上周妈妈给她洗校服时,在口袋里发现的历史时间轴,当时她以为妈妈会生气,甚至做好了再吵一架的准备,结果校服晒干后,时间轴被整齐地叠在口袋里,上面还别着个别针,防止被风吹掉,针脚是她熟悉的样子——妈妈总说“别用回形针,容易刮破衣服”。
放学时,陆知行背着书包追上来,帆布鞋踩过水洼时溅起小水花,裤腿沾着点泥点也不在意。“明天的纸条提前给你,”他从口袋里掏出个信封,牛皮纸封面画着只举着日历的小熊,熊耳朵上还别着朵樱花,“我要去医院看江翊奶奶,顺便把你做的历史笔记带给江翊,他说想看甲午战争那部分,说你的时间轴比教辅书清楚。”信封里的便签上,陆知行画了个日历,周六那天圈着个红圈,像颗醒目的太阳:“你妈订了三星堆特展的票,让我妈问你‘周六下午有空吗’,还说‘带了相机,想给你拍几张照片,跟文物合个影’,我妈说她昨晚查了攻略,把必看的展品都标出来了,比年轻人还会做功课。”
林溪捏着信封站在原地,夕阳把陆知行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校服后背的褶皱里,还沾着片银杏叶——是今早从她抽屉里掉出来的,叶边有点卷,显然是被反复夹过。她突然想起这些天的便签,每张都藏着妈妈没说出口的关心,而陆知行就像个信使,骑着自行车在两人之间穿梭,把那些硬邦邦的沉默,都变成了软乎乎的文字和图画,连带着他自己的心意,一起打包送过来。
回到家,林溪把所有便签摊在书桌上,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字里行间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金粉。她数了数,刚好三十五张,每张都画着不同的图案,却都在末尾藏着个小小的笑脸,有的缺了门牙,有的戴着眼镜,像陆知行本人的各种表情包。最底下那张周三的便签背面,还有行被擦掉的字迹,隐约能看出是“其实你妈……”,后面的话被涂得很深,墨团里透出点蓝色,像他没敢说出口的后半句——大概是“其实你妈很爱你”。
厨房传来妈妈哼歌的声音,是首老旧的童谣,“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林溪小时候总缠着妈妈唱,说“妈妈的声音比录音机里的好听”。她悄悄走过去,看见妈妈正给牛肉包捏褶,指尖沾着面粉,像戴了层白手套,案板上摆着本《中国历史常识》,翻开的那页贴着张便签,是陆知行的字迹:“阿姨,林溪说唐朝的长安城特别大,您知道吗?里面还有胡商呢,跟现在的步行街似的热闹。”旁边有妈妈的回复,用红笔写着“知道啦,比现在的西安老城区还大呢,下次去西安,咱们去看城墙”,末尾画了个小小的惊叹号,像颗突然亮起来的星,比她平时写的字活泼多了。
林溪突然明白,陆知行的小纸条从来不是简单的安慰,而是在她和妈妈之间搭了座桥,桥上铺着香樟叶、草莓蒂、没说出口的牵挂,还有他自己偷偷藏进去的关心,像给桥身加了层防滑垫,让走在上面的人不用担心滑倒。她拿起张便签,在背面画了个举着历史书的小人,正给举着物理课本的小人递花,花茎上写着“一起加油”,然后轻轻放在妈妈的围裙口袋里——这次,该轮到她主动迈出一步了,就像陆知行说的“和解就像拍照,得有人先按下快门”。
夜里,林溪的手机亮了亮,是陆知行发来的消息:“我妈说,你妈刚才打电话,问‘明天穿什么衣服拍照好看’,还说‘要配合林溪的历史书主题,穿素净点的’,我妈推荐了米色风衣,说‘跟三星堆的青铜器最搭’。”后面附了张照片,陆知行的书桌堆满了便签本,最上面那本的封面上,用马克笔写着“安慰小纸条完成任务!”,旁边画了个举着相机的小人,正对着颗爱心拍照,爱心里面写着“和解啦”,字迹龙飞凤舞,像在跳舞。
林溪笑着回复“知道啦,替我谢谢陆阿姨”,转头看见妈妈房间的灯还亮着,门缝里漏出的光线里,混着翻书的轻响,沙沙的,像春蚕在啃桑叶。她知道,妈妈一定在看那本《万历十五年》,说不定还在扉页上写了什么——就像陆知行的小纸条,把所有说不出口的话,都藏在了字里行间,等着某个温柔的瞬间,被轻轻翻开。
喜欢蝉鸣里的向阳处请大家收藏:(m.20xs.org)蝉鸣里的向阳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