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午休,“补差小组”临时召开了“复盘会”。江翊把四人的错题都整理出来,分类统计:历史主要是时间线和细节知识点,地理是综合题的答题逻辑,政治是易混概念。
“接下来两周,我们调整复习重点,”江翊拿出笔,在纸上写着,“林溪负责补充历史细节知识点,比如‘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联’;知行重点记历史时间线,我们用‘事件+年份+关键词’的表格来记;晓晓集中刷政治‘权利与义务’的选择题,我帮你整理易混点对比表;我负责整理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模板,比如‘气候类型影响农业的答题思路’。”
陆知行立刻响应:“没问题!这次我一定把历史时间线记牢,再也不搞混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年份了!”
苏晓晓也点点头:“我每天刷十道政治选择题,争取下次只错一道!”
林溪看着大家重新振作的样子,心里又充满了干劲。她拿出历史笔记本,在“新文化运动”那一页补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从‘民主科学’转向‘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思想基础。”——这是她刚才特意问老师的,也是这次历史大题漏的得分点。
接下来的日子,“补差小组”的复习更有针对性了。
林溪每天早读都会抽出十分钟,背诵历史细节知识点,比如“洋务运动创办的学堂类型”“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还把这些知识点整理成小卡片,课间和苏晓晓互相抽查。
陆知行把历史时间线做成了表格,贴在书桌前,每天早上看一遍,晚上睡前再看一遍。江翊还帮他编了口诀,比如“1861洋务起,1898戊戌变,1911辛亥革,1915新文化”,让他记起来更轻松。
苏晓晓按照江翊整理的“权利与义务”易混点对比表(比如“选举权是权利,服兵役是义务”“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每天刷十道选择题,遇到不懂的就问江翊,直到完全弄懂。
江翊则整理了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模板,比如“分析某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要从“气候(气温、降水)、地形、土壤、水源、政策”五个方面入手,还标注了“每个方面都要结合具体区域举例”,避免答题空泛。
第二次模考后的周末,林溪和江翊、陆知行又去了图书馆。这次他们没有盲目刷题,而是针对错题进行专项练习——林溪做了十道历史细节题,陆知行默写了历史时间线,江翊整理了地理答题模板,三人遇到问题就互相讨论,效率比上次高了很多。
傍晚回家时,陆知行兴奋地说:“我今天默写历史时间线,只错了一个!之前总记混的‘新文化运动1915年’,现在终于记住了!”
江翊笑着说:“这就是针对性复习的效果,比盲目刷题管用多了。下次模考,你肯定能进步更多。”
林溪也点点头:“我今天做的历史细节题,全对了!之前漏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联’,现在也记牢了,下次再考肯定不会错。”
三人并肩走在夕阳下,影子被拉得很长。林溪看着身边的伙伴,突然明白,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历史事件的发展需要时间,学习的突破也需要积累。第一次模考的“大进步”是因为补了之前的“大漏洞”,这次的“小进步”是因为在巩固基础上慢慢提升,而这些缓慢的进步,终将积累成更大的突破。
周日晚上,林溪在情绪日记里写道:“第二次模考只进步了四名,一开始有点失落,但和小组一起复盘后才发现,我们都在慢慢进步——我历史细节知识点掌握得更牢了,知行地理进步了十几分,晓晓地理终于及格了。江翊说,不能只看单次名次,要看整体趋势,这句话点醒了我。学习就像爬山,有时候走得快,有时候走得慢,但只要一直往上走,就一定能到达山顶。接下来,我们会针对这次的错题,制定新的复习计划,一步一步来,相信下次模考,我们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写完日记,林溪合上笔记本,把整理好的历史细节知识点卡片放在书桌最显眼的地方。她看着卡片上的文字,心里满是坚定——她不再焦虑于“进步快慢”,而是更专注于“每天掌握一个知识点”“每天弄懂一道错题”。她知道,只要和“补差小组”的伙伴们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终有一天,他们都能走进文科实验班的教室,实现自己的梦想。
喜欢蝉鸣里的向阳处请大家收藏:(m.20xs.org)蝉鸣里的向阳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