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晓半信半疑地看了他一眼,又转头看向林溪,小声问:“你看到了吗?江翊刚才是不是在笑?”
林溪的脸颊更热了,她赶紧摇了摇头:“没……没看清,可能是光线的问题吧。”
陆知行也凑过来,大大咧咧地说:“江翊怎么会轻易笑啊?他平时都很严肃的,除非我们考得特别好,他才会稍微笑一下。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上次模考都进步了,江翊应该是开心吧!”
江翊没再说话,只是拿起笔,在苏晓晓的练习册上补充了“地形抬升”的知识点,然后把练习册还给她,说:“快把这个知识点记下来,下次模考很可能会遇到类似的题。”
早读课很快就结束了,林溪收拾好笔记本,准备去食堂吃早饭。江翊走过来,递给她一个面包:“早上没吃早饭,先垫垫肚子,别饿坏了。”
“谢谢。”林溪接过面包,指尖碰到江翊的手指,又飞快地缩了回去,“我等会儿和晓晓一起去食堂,你要不要一起?”
“不了,我还有点事,你们先去。”江翊摇摇头,转身走向讲台,开始整理老师留下的教案。
林溪和苏晓晓一起走出教室,苏晓晓突然笑着说:“林溪,你刚才是不是看见江翊笑了?我看你脸都红了,是不是有什么小秘密?”
“没有!”林溪赶紧否认,语气却有点慌乱,“真的没看清,你别瞎猜了。”
苏晓晓笑得更厉害了:“好好好,我不猜了。不过说真的,江翊刚才要是真笑了,肯定是因为看到我们一起复习,觉得开心。咱们‘补差小组’现在这么有凝聚力,谁看了都会开心吧!”
林溪点点头,心里却还在想着刚才看到的画面——江翊低头笑的样子,像一颗投入湖面的小石子,在她心里漾起了圈圈涟漪。她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复习,争取考进文科实验班,但那个温柔的笑容,却悄悄留在了她的心里。
上午的地理课上,老师讲到“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正好提问了苏晓晓。苏晓晓按照江翊教的方法,完整地答出了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包括“信风迎风坡”“暖流影响”和“地形抬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下课后,苏晓晓兴奋地拉着林溪:“太好了!刚才老师表扬我了!都是江翊和你帮我的,不然我肯定答不完整。”
陆知行也凑过来,得意地说:“我刚才也答出了一道历史题,就是你教我的‘时间线+事件细节’的方法,真的很管用!林溪,你太厉害了!”
林溪笑着说:“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要是没有江翊帮我们整理知识点,没有知行和我互相抽查,我也不会进步这么快。”
江翊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模板,分发给大家:“这是我整理的‘气候类型影响农业’的答题模板,包括‘气温→作物生长期’‘降水→作物需水量’‘光照→作物品质’三个方面,下次遇到这类题,按照这个模板答,就不会漏点了。”
林溪接过答题模板,看着上面工整的字迹,心里又泛起一丝暖意。她抬头看向江翊,正好对上他的目光,江翊的眼神很温和,没有平时的严肃,反而带着一丝鼓励。林溪赶紧移开目光,假装看答题模板,嘴角却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中午午休时,“补差小组”又聚集在教室后排,开始刷题。林溪遇到一道历史细节题,不确定“戊戌变法期间创办的学堂”是什么,就问江翊:“江翊,戊戌变法的时候,是不是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对,”江翊点点头,还补充道,“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之一,这个知识点很重要,下次模考可能会考。”
林溪赶紧把这个知识点记在笔记本上,还特意标了“重点考”。陆知行和苏晓晓也凑过来,把这个知识点记了下来,生怕下次考到。
刷题间隙,陆知行拿出手机,说:“我妈昨天给我发了一个历史时间线的视频,特别有意思,是用动画做的,把近代化探索的事件都串起来了,咱们一起看看吧,肯定能帮咱们记牢时间线。”
大家围在一起,看起了视频。视频里的动画很生动,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时间线和事件细节都用卡通人物演了出来,还配了有趣的旁白。
看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片段时,陆知行忍不住笑了:“这个卡通人物画得也太像了吧!我现在终于记住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的了!”
苏晓晓也笑着说:“这个视频比课本有意思多了,我回家也让我妈帮我找找类似的,以后记知识点就不枯燥了。”
林溪看着视频,又看了看身边的伙伴——江翊正认真地看着视频,偶尔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陆知行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苏晓晓一边看一边做笔记。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们身上,画面温暖又治愈。
她想起早上看到江翊低头笑的样子,心里突然觉得,和这些伙伴一起努力的日子,是青春里最珍贵的时光。虽然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他们一起并肩作战,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蝉鸣里的向阳处请大家收藏:(m.20xs.org)蝉鸣里的向阳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