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成功后,王哲清除了所有痕迹,离开了网吧。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是一种奇特的等待。他照常上课、去图书馆、进行超感训练,表面平静无波,但内心却像绷紧的弓弦。他时不时会下意识地查看那个一次性邮箱,尽管知道对方不一定那么快回复,甚至可能根本不回复。这种将命运的砝码抛向未知的感觉,与他前世执行高风险任务前的等待有几分相似,只是这次,赌注是知识而非生命。
而在计算机中心的某间办公室,李静教授正对着打印出来的技术备忘录,眉头紧锁,眼中却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她反复阅读着那些简洁却直指核心的段落,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这思路之精妙、前瞻,完全超出了她所知的任何一篇近期论文。
“这……这是谁写的?”她喃喃自语,立刻回复了邮件,语气客气而急切,希望能进一步交流,甚至提出是否可以见面详谈。
王哲收到了回复,但只是简单地回信:“见面不便。教授可提出具体技术疑问,吾尝试解答。” 他刻意用了略带古风的措辞,进一步模糊身份。
于是,一场奇特的、匿名的技术论剑通过加密性稍好的新邮箱展开。李静教授抛出一个又一个尖锐的技术难点,王哲则在幕后,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如同一位绝世高手,总是能四两拨千斤地指出关键,给出令人茅塞顿开的方向性建议,但始终不涉及具体代码实现。这种交流方式,既保证了“曙光”项目获得了至关重要的指引,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王哲的秘密。
在一次邮件中,针对李静教授对方案稳定性的担忧,王哲回复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此架构看似颠覆,实则由若干成熟组件理念演化而来,循序渐进,可控可测。” 这番引用,不仅安抚了对方,也隐约透露了他行事稳健、谋定后动的风格。
数轮邮件往来后,“曙光”项目组根据王哲的思路进行的初步模拟测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李静教授在最后一封邮件中,充满了感激和敬佩之情:“……阁下真乃神人!思路如醍醐灌顶,项目困局已解大半。不知阁下可否告知身份,容我当面致谢?或未来有合作可能?”
王哲看着屏幕上的文字,知道“破局”已然完成。他回复了最后一行字:“不必致谢,但望项目成功。若有缘,自会相见。” 随后,他彻底弃用了这个邮箱。
这次“匿名破局”,王哲没有获得任何直接的经济报酬,但他成功地将他脑海中的未来知识,转化为了对现实世界的一次有效干预。他像一位匿名的导师,在黑暗中投下一缕微光,指引了一个本可能夭折的项目走向新生。更重要的是,他验证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如何在不暴露自身的情况下,利用信息差影响关键节点,为自己未来更宏大的计划埋下伏笔。
“曙光”项目因这匿名帮助而起死回生,而王哲的“曙光”,也在这隐秘的布局中,透出了一丝微光。他知道,与李静教授和“曙光”项目的缘分,绝不会就此结束。下一次接触,或许将在他拥有更稳固的“身份”之后。他关闭网页,走出网吧,夜空繁星点点,一如他脑海中闪烁的、等待落子的无数未来棋局。下一步,他需要为自己打造一个更坚实的“棋盘”。
喜欢超感应用请大家收藏:(m.20xs.org)超感应用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