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七月的夜,闷热尚未完全退去。书房厚重的窗帘隔绝了城市的霓虹,只留一盏暖黄的台灯,在宽大的红木书桌上投下一圈静谧的光晕。空气里弥漫着旧书页特有的油墨香、宣纸的草木气息,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来自加密通讯设备散发的微弱电子味道。
李玄策坐在书桌后,身上是一件半旧的藏青色圆领衫,袖口随意挽到小臂。他面前摊开一本厚重的、页边已微微泛黄的线装《鬼谷子》,旁边则是一个摊开的硬皮笔记本,上面用红蓝两色墨水画满了错综复杂的线条和符号,像一张精心编织的蛛网。红蓝铅笔夹在他修长的手指间,无意识地在指尖转动。
“沙沙……”
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新的印记。他正凝神于笔记本上一处关键节点的推演,眉心微蹙,仿佛在无声的战场上排兵布阵。窗外,隐约传来楼下庭院里孩童追逐嬉闹的笑声和几声模糊的呼唤“天枢,慢点跑!”,那是妻子方清墨带着儿子在夏夜里纳凉。
就在这时,书桌一角那台造型独特、线条冷硬的加密通讯终端,屏幕无声地亮起,随即发出一种极轻微、如同老旧收音机调频般的“滋啦”声。这声音打破了书房的寂静,也瞬间吸引了李玄策全部的注意力。他放下铅笔,身体微微前倾,按下了接听键。
“玄策?” 一个沉稳、略带沧桑,却又异常清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电流杂音,穿透一万多公里的距离,从太平洋彼岸传来。正是他的父亲,李长庚。
“爸,是我。”李玄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在这个位置上,能让他卸下部分心防的对话者,寥寥无几,父亲是其中之一。
“嗯,信号还算稳定。”李长庚的声音顿了顿,背景里似乎有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时间不多,我们直接切入正题。关于你托我梳理的那几位关键目标人物,资料和风险评估我已经反复推敲过。”
李玄策立刻拿起那支红蓝铅笔,笔尖悬在笔记本上那个标记着“芯片领域:林景明教授”的名字上方。
“先说林景明。”李长庚的声音如同手术刀般精准,“斯坦福电子工程系终身教授,硅光子芯片方向的绝对权威。归国意愿强烈,他夫人是国内顶尖的戏曲研究学者,思乡情切是主要动因。但阻力巨大。其一,他目前主持的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项目已进入关键期,美方绝不可能轻易放人,技术封锁是明牌。其二,他唯一的女儿正在麻省理工攻读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研究方向高度敏感,其导师与某些特殊机构关系密切。我怀疑,对方已将此视为控制林教授的重要筹码。其三,”李长庚的声音沉了沉,“我收到一个未经完全证实的消息,林教授近期在一次私人聚会上,曾对其助手隐晦地表达过对实验室设备‘偶发性数据异常’的疑虑,他可能已察觉到某种监控的存在。”
李玄策的笔尖迅速在“林景明”的名字旁画下一个醒目的红色三角标记,代表高风险。又在旁边标注了“夫人(戏曲)”、“女儿(MIT,生物医学)”、“DARPA项目”、“监控疑云”。
“第二位,航天动力领域的陈哲博士。”李长庚继续道,语速平稳,“洛克希德·马丁高级研究员,火箭燃料稳定性专家,年轻,锐气十足。他本人对归国发展充满激情,认为国内在相关领域的投入和魄力更大。顾虑主要来自外部环境。其一,其妻是德裔美国人,社区关系深厚,对迁居东方有强烈的不安。其二,他本人三年前曾因工作签证问题被FBI短暂约谈过,虽无后续,但留下了心理阴影,对官方层面的接触非常警惕。其三,据我所知,至少有两家大型航天私企,开出了极其优渥的条件试图挖角,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将他牢牢绑在现有体系中。”
李玄策在笔记本上“陈哲”的名字下,用蓝色笔画了一条波浪线,代表情绪波动风险,标注“德裔妻子(社区关系)”、“FBI约谈史”、“私企挖角”。
“最后一位,生物医药领域的周敏院士。”李长庚的声音带上了一丝敬意,“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基因编辑技术临床应用先驱,真正的国宝级人物。她的归国意愿……非常复杂。一方面,她年事渐高,落叶归根的情结很深,对国内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的爆发式发展也极为关注。另一方面,她的顾虑也最深。其一,她毕生研究的核心数据库和样本库都在哈佛,规模庞大,转移难度和潜在阻力难以想象。其二,她最得意的门生兼助手,是一位美籍华裔青年才俊,被视为她的学术衣钵传人,此人目前并无回国打算。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李长庚停顿了一下,声音压得更低,“周院士与某些西方大型药企有深度合作,签订了复杂的保密和竞业协议。这些协议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某些情报机构的影子,是套在她身上最沉重的枷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金兰厌胜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