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庚一直沉默地听着,布满岁月痕迹的手轻轻摩挲着茶杯温热的杯壁。当两位年轻一代展示完前沿的技术与规则洞察后,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管子·牧民》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会议室的墙壁,看到了晋北矿区的张石头,看到了无数面临转型阵痛的工人,“减排的目标再崇高,科技再先进,规则再严密,若不能妥善安置这些为国家贡献了青春和健康的劳动者,让他们‘仓廪实’、‘衣食足’,那便是本末倒置,是‘竭泽而渔’,最终伤害的是民生的根基,是社会的稳定,是转型本身能否成功的土壤。”他看向李玄策,镜片后的眼神充满深刻的忧虑,“石头兄弟的信,道出的正是千千万万‘张石头’的心声。碳索未来,不能只顾‘索’,更要虑及‘生’。”
李玄策端坐主位,将方清墨的“墨晶”、李念墨的“区块链”、李长庚的“仓廪实”尽收眼底,更将张石头信中那份沉甸甸的焦虑压在心头。他面前的笔记本空白页上,只有两个浓墨重彩的大字:损、益。笔尖悬停片刻,终于落下。
“《易经》有‘损’、‘益’二卦,揭示天地间增减、取舍的至理。”李玄策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响起,带着一种洞悉本质的清明,“今日之局,亦当循此道而行。我意,制定‘碳索双轨策’。”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的白板前,拿起笔,动作沉稳有力。
“第一轨,是为‘损’!”他重重写下这个字,笔锋刚劲。“损者,减其有余,匡正其过。对高排放行业,必须设定清晰、科学、且逐步收紧的碳排放配额红线!这是刚性的约束,是倒逼转型的鞭子。”他的目光扫过方清墨和李念墨,“念墨的区块链监测网络,是确保这条红线的基石,必须尽快搭建,做到数据滴水不漏,对任何造假行为,严惩不贷!要让所有人明白,这条红线,碰不得!”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第二轨,是为‘益’!”笔锋一转,写下另一个字,气势变得恢弘。“益者,增益其所不足,滋养其根本。这条轨道,承载的是转型的希望和温度!”他目光转向李长庚,带着敬意,“其一,设立国家产业转型与工人安置专项基金,规模要巨大!重点投向晋北、辽中等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基金用途,首重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扶持。要像春风化雨,让张石头这样的矿工兄弟,能学会开新能源车、能操作自动化设备、能从事矿区生态修复!让他们从‘煤黑子’,变成‘绿领工人’!张石头,必须纳入首批试点名单!”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温度,“其二,对方清墨团队‘墨晶一号’这样的清洁技术企业,给予最大力度的税收减免和政府优先采购政策,让创新之火燎原,让绿色技术快速落地生根!其三,”他的笔指向地图上广袤的西部地区,“将碳交易市场收益的一部分,定向投入西疆等生态脆弱区域的修复与保护。让减排的‘损’,最终转化为生态的‘益’,让那里的山川河流,也能享受到蓝天白云的滋养!”
李玄策放下笔,环视众人,眼神深邃而坚定:“‘损’与‘益’,一刚一柔,一破一立,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转型之痛,当以仁心抚之;未来之路,需以科技铺之!这是我们给国家、给人民的答卷。”
会议室里一片肃然。方清墨眼中闪烁着对丈夫决断的认同与支持的光芒;李念墨快速记录着要点,思索着技术实现的路径;李长庚微微颔首,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几分。
顶层的高层闭门会议气氛更加肃穆。巨大的环形会议桌旁,坐着的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决策者。李玄策作为首席顾问,阐述着他的“碳索双轨策”。他引经据典,逻辑严密,数据翔实,将技术的可行性、规则的紧迫性、民生的脆弱性、生态的长远性,条分缕析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诸位,晋北矿工张石头的信,不是孤例,它代表了千千万万产业工人的心声。‘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此言,千年不易。若我们只追求减排的数字光鲜,而忽视了数字背后那些滚烫的人生,忽视了那些为共和国建设流淌过汗、甚至付出健康代价的脊梁,那么,再宏伟的蓝图,也将失去根基,再美好的未来,也终将蒙尘!”李玄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损’是必要的阵痛,‘益’是必须的托底。刚性红线与柔性安置并行,技术创新与民生保障并举,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并重,方为长久之道。转型之痛,当以仁心抚之;未来之路,需以科技铺之!此乃《易经》‘损益’之道在当世的应用,亦是家国情怀的应有之义!”
他的发言在凝重的沉默中结束。与会者神色各异,有沉思,有凝重,也有被触动后的微微动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金兰厌胜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