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第一天,阳光带着初夏特有的明媚与活力,慷慨地洒满京城。街心公园里彩旗招展,气球飘飞,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如同最清脆的风铃,在微醺的暖风中荡漾。这是属于他们的节日,空气中都弥漫着糖果般的甜味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方清墨院士步履轻快地走进位于海淀区的“未来种子”科教融合实验中学。这所由她倾注了大量心血的试点学校,今天格外热闹。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充满奇思妙想的科技作品展览:利用太阳能驱动的微型净水装置,模拟古代水车原理设计的小型发电模型,甚至还有结合了皮影戏技艺的智能光影故事机……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在这里碰撞出令人欣喜的火花。方清墨的目光扫过一张张兴奋的小脸,听着他们向参观者自信地讲解自己的创意,心底涌起一股暖流。这正是“未来种子”计划的初衷——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种子,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生的枝桠上焕发生机。
与此同时,在国家科技馆宏伟的展厅内,另一场关乎未来的盛事——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最富创造力的少年英才。担任评委的李念墨,一身简洁干练的浅蓝色套裙,衬得她愈发沉静聪慧。她专注地走过一个个展台,清澈的目光细致地审视着每一件作品,时而俯身轻声询问,时而微微颔首表示赞许。她身上既有母亲方清墨的严谨治学之风,又融合了父亲李玄策的敏锐洞察和祖父李长庚的开阔视野。
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展台前,李念墨的脚步停住了。展台上摆放着一个结构精巧、充满民族特色的模型:一座小型智能农业大棚。特别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西疆地区独特的光热资源,棚顶覆盖着特殊的透光集热材料,内部灌溉系统则融合了维吾尔族古老的坎儿井智慧——利用微小的重力差实现水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棚内还安装了简易的温湿度传感器和自动卷帘装置。模型旁边站着一位略显紧张但眼神明亮的西疆女孩,她叫阿依努尔,扎着两条乌黑油亮的辫子,脸蛋带着高原阳光特有的红晕。
“这个设计思路很独特,”李念墨的声音温和而清晰,带着鼓励的笑意,用流利的普通话问道,“能告诉我,你是如何想到将坎儿井的原理融入现代灌溉的吗?”
阿依努尔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紧张感消退了不少,她用带着些口音但很认真的普通话回答:“老师,我爷爷是村里最好的坎儿井匠人。小时候,我常跟着他去看那些地下的水渠。爷爷说,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地下河流’,是沙漠里的生命线。我在学校学了传感器和自动化,就想,能不能让这古老的智慧也‘聪明’起来?这样,我们家乡的大棚种菜,就不用再担心水不够用了,而且更省力。”她指着模型内部微缩的水道和传感器,“水从高处流下来,带动小水轮发电,给传感器供电,监测到土壤干了就自动打开小阀门……虽然模型小,但原理是通的。”
李念墨被女孩质朴而充满实践智慧的想法深深打动。她仔细询问了技术细节、材料成本和可行性。其他几位评委走过来,有人对模型的“科技含量”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不够“高大上”,不如旁边那些机器人或航模抓眼球。
“科技创新并非只有高精尖,”李念墨转过身,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静力量,她环视着几位评委,“评判的标准更应该看它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实用性和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性。阿依努尔的这个作品,根植于她家乡的实际需求,将最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与当地传承千年的生存智慧完美结合,解决了水资源匮乏地区农业生产的痛点。这种‘接地气’的创新,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也体现了科技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它的意义,绝不逊色于任何前沿实验室里的项目。”她顿了顿,目光再次落在阿依努尔充满期待的脸上,“我坚持我的评分,并且,我愿意在赛后指导她进一步完善这个项目。”
李念墨的话有理有据,又饱含对创新本质的理解和对个体价值的尊重,让质疑的评委也陷入了思考。阿依努尔激动得小脸通红,眼中闪烁着泪光,深深地向李念墨鞠了一躬。这一刻,李念墨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在父亲李玄策鼓励下,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自己。她轻轻拍了拍女孩的肩膀,传递着无声的肯定。
而在李家的书房里,一场关于另一种“天赋”的讨论也在进行。话题的中心是年仅十二岁多的李天枢。他的普通中学课程成绩平平,甚至有些吃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大量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的科目。然而,在涉及宇宙、时空、能量场等玄奥领域,他却展现出令人惊异的直觉和领悟力。他能随手画出复杂的星图,对多维空间有超越年龄的想象,甚至能模糊地感知到常人无法察觉的能量流动。他的班主任老师带着困惑和担忧,与李玄策、方清墨进行了一次恳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金兰厌胜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