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西疆,白昼被拉得悠长。夏至日,太阳仿佛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绿洲小镇上空多停留了片刻,将最后的热烈倾洒在无垠的戈壁与连绵的昆仑山雪峰上。空气干燥而灼热,吸一口气,鼻腔里满是沙尘、艾草和远处雪山融水带来的清冽混合的气息。李玄策一行人乘坐的越野车,在刚刚拓宽、平整的柏油路上疾驰,卷起一道淡淡的黄尘。
他们的目的地,是“一带一路”西出通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车窗外,景象交替变换:荒凉沉寂的砾石滩,顽强生长的红柳丛,突然跃入眼帘、被整齐田埂分割、绿得惊人的葡萄园和棉田,以及远方山脚下,如同银色海洋般铺展开来的巨大光伏板阵列——那便是此行要视察的重点之一,“昆仑之光”光伏电站。
第一站,是位于小镇中心的“艾德莱斯丝绸数字化保护中心”。这座融合了传统拱券与现代玻璃幕墙的建筑,是李长庚归国后力推的文化科技融合项目之一。甫一进门,一股清凉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蚕丝和天然染料的独特气味。宽敞明亮的展厅里,一幅幅色彩绚丽、图案繁复的艾德莱斯绸缎在柔和的灯光下流光溢彩,讲述着千年的丝路风情。
“李顾问,您看!”年轻的中心主任,一位热情洋溢的维吾尔族姑娘阿依努尔(正是热依娜的妹妹)引着李玄策走向工作区。几位身着现代服装、头戴花帽的设计师正专注地操作着电脑和大型扫描设备。屏幕上,古老的艾德莱斯纹样被精细地数字化、分解、重组。一位汉族姑娘正将一组经典的“巴旦木”纹样巧妙地融入一件现代风衣的设计稿中;旁边一位维吾尔族小伙则在T恤图案上,用抽象化的“热瓦普”琴弦线条勾勒出时尚感。
“这些都是我们和内地高校联合培养的设计师,”阿依努尔的声音带着自豪,“我们用数字技术保存了上百种濒临失传的古老纹样和织造工艺,然后让年轻人把它们‘活’起来,设计成包包、衣服、手机壳……现在网上卖得可火了!连国外的订单都很多呢!”她拿起一个印着创新艾德莱斯纹样的帆布包递给李玄策看,“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
李玄策仔细端详着那充满活力的图案,指尖拂过细腻的布料纹理,仿佛触摸到了古老丝路的脉搏。他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许:“文脉不绝,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 让千年丝路之花,绽放在今日生活的枝头,这是真正的‘各美其美’。”
离开文化中心,车队驶向戈壁深处。视野豁然开朗,一片望不到边际的银色“海洋”在阳光下闪耀,几乎令人目眩。这便是“昆仑之光”光伏电站,由李念墨团队主导设计并援建。成千上万块光伏板整齐地排列,如同接受检阅的士兵,沉默地汲取着大地的光热,将其转化为汩汩电流。电站旁,依托电站稳定电力运行的智能温室大棚连成一片,翠绿的瓜秧藤蔓在玻璃棚内生机勃勃地攀爬。
电站负责人是一位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工程师,他指着大棚介绍:“李顾问,咱们这‘光’不仅能点亮千家万户的灯,更能‘喂饱’土地呢!大棚里用的是LED补光灯和滴灌系统,全是电站供的电。以前这季节,戈壁滩上只能种点耐旱的,现在有了它,反季节蔬菜瓜果都能种,品质还好!”
正说着,一位头戴白帽、留着山羊胡的维族老人——阿卜杜拉大爷,提着一小筐刚摘下的、晶莹剔透的无核白葡萄,健步如飞地迎了上来。他显然是这里的常客,负责人笑着介绍:“阿卜杜拉大叔可是我们电站和大棚的‘活广告’!”
阿卜杜拉大爷一把拉住李玄策的手,布满岁月沟壑的脸上绽开如孩童般纯真的笑容,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急切地说:“李顾问!李顾问!好!这个‘太阳板子’,好得很嘛!”他指着远处闪光的光伏阵列,又把手里的葡萄塞给李玄策,“你看这葡萄,甜得很!比往年更甜!光照足,水也足!”他另一只手比划着,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以前嘛,娃娃晚上写作业,点蜡烛,眼睛疼得很。现在好了!灯亮堂堂的!娃娃看书,字都清清楚楚!这个‘太阳板子’,给我们送来了光明,送来了甜蜜,送来了娃娃们的未来嘛!亚克西!真真亚克西!”
老人质朴而热烈的话语,像一股暖流涌入李玄策心田。他剥开一颗葡萄放入口中,清甜的汁水瞬间在舌尖弥漫开来,带着阳光的味道。他看着老人真诚的笑脸,看着大棚里忙碌的身影,看着远处银色阵列与湛蓝天空构成的壮丽图景,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油然而生。这“光”,点亮的不只是电灯,更是人心深处的希望。
夕阳熔金,将戈壁染成一片温暖的橙红。在小镇边缘一片开阔的平地上,熊熊的篝火点燃了。这是夏至日的传统聚会。李玄策一行人与当地的长老、青年代表、像阿卜杜拉大爷这样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烤肉的香气弥漫开来,冬不拉悠扬的琴声在晚风中飘荡,孩子们追逐嬉闹的笑声清脆悦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金兰厌胜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