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处,一个叫李家洼的村庄。洪水退去后,这里几乎被淤泥彻底掩埋。村民们没有被吓倒,在村支书嘶哑的吆喝声(他的嗓子在洪水中喊救援时喊坏了)中,男女老少齐上阵。男人们赤着脚,挥舞着铁锹、锄头,奋力清理着自家门前和村道上的淤泥,汗水混着泥水从古铜色的脊背上滚落。女人们则忙着清洗从淤泥里挖出的、还能用的锅碗瓢盆,晾晒着被污水泡过的衣物被褥。孩子们也力所能及地帮忙递工具、送水。没有抱怨,只有沉默的坚韧和相互帮扶的温情。一位姓陈的老农,房子完全倒塌了,老伴还在医院。他默默地加入到清理村头晒谷场的队伍中,挥锹的动作沉稳有力。记者上前采访他,问他失去了这么多,心里难受吗?陈老汉停下手中的活,用沾满泥巴的手背抹了把脸上的汗,望着眼前狼藉的家园,眼中闪过一丝痛楚,随即被一种更强大的光芒取代:“难受?咋能不难受!一辈子的家当,说没就没了。可难受管啥用?地冲垮了,人心不能垮!党和政府没忘了咱,李顾问(村民们私下对李玄策的敬称)派了这么多人、这么多机器来帮咱!咱自己要是先泄了气,那才真叫完蛋!只要人还在,手还能动,这地,咱就能再整出来!房子,就能再盖起来!咱庄稼人,认的就是这个死理:人争一口气!政府帮咱,咱自己更得争气!” 他那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的话语,通过镜头传遍了千家万户,也深深烙进了站在不远处静静聆听的李玄策心里。
李玄策没有上前打扰这位可敬的老人。他转过身,对身边智囊团的成员们,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深深的感触:“看到了吗?这就是民心,这就是力量!此情此景,正是《周易》所言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灾难摧毁了有形的家园,却淬炼了无形的精神。重建,绝非简单地复原旧貌,而是在废墟之上,汲取教训,融入新的理念和技术,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加和谐、更有希望的新家园!这是‘新生’的真谛。”
几天后,李天枢的身体在方清墨的精心调理下终于康复了。他执意要跟着父母一起去看看洪水退后的灾区。方清墨担心他再受刺激,但看着儿子眼中那份与年龄不符的坚持和关切,最终还是同意了。
车子驶过还在清理中的道路,窗外是触目惊心的景象:被连根拔起的大树、扭曲的桥梁、成片倒塌的房屋、厚厚的淤泥……空气中那股混合的味道依然浓烈。李天枢的小脸绷得紧紧的,大眼睛里充满了震惊和难过。他紧紧抓着妈妈的手,小身体微微颤抖。方清墨心疼地搂着他,轻声安慰。
车子在一处正在紧张施工修复的大堤旁停下。新的堤坝基础已经打好,工人们正在浇筑混凝土,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李玄策和方清墨带着李天枢走上旁边一段已经加固好的堤坝。脚下的泥土还带着湿润,混杂着青草被碾压后的气息和石灰的微呛。
李天枢挣脱妈妈的手,独自走到堤坝边缘,面向着下方那片被洪水冲刷过、正在清理的巨大滩涂。他闭上眼睛,小小的胸膛微微起伏。方清墨想上前,被李玄策轻轻拉住。夫妻俩默契地交换了一个眼神,静静地守护在儿子身后。
在李天枢的感知世界里,眼前的空间不再是简单的视觉画面。残留的洪水能量如同冰冷的、带着怨恨的墨色潮汐,在泥土深处、在空气中隐隐波动,诉说着毁灭的暴虐。然而,另一种更强大、更温暖、更坚韧的能量场,正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那是无数像陈老汉、张老师那样的人,在淤泥中奋力清理、重建家园时散发的意志之光;是工人们挥汗如雨、敲打钢筋水泥时迸发的力量之流;是志愿者们搬运物资、安抚灾民时传递的关爱之波……这些星星点点、或强或弱的能量,带着不屈、希望、互助和顽强的生命力,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温暖而磅礴的暖流,如同初春破土而出的亿万嫩芽,正顽强地对抗着、驱散着那残留的冰冷与死寂。
冰冷与温暖,毁灭与新生,绝望与希望……两种截然相反的能量场在这里激烈地碰撞、融合。渐渐地,那代表着“新生”的温暖洪流占据了上风,它并不张扬,却无比坚韧,如同淤泥下深埋的种子,积蓄着破土而出的磅礴力量。李天枢紧蹙的小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苍白的脸上甚至泛起了一丝红晕。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和明悟,充盈着他的小小胸膛。
回到家后,李天枢一反常态地没有去摆弄他的天文望远镜或者电子积木,而是安静地坐在书桌前,铺开一张大大的画纸。他拿起画笔,蘸上浓重的褐色,用力涂抹出大片大片厚重、粘稠、仿佛还在流动的淤泥。画面压抑而沉重。然后,他换了一支细小的笔,蘸上翠绿,在那片令人窒息的褐色中心,极其细致地勾勒出一株刚刚破土而出的、极其柔弱的嫩芽!嫩芽只有两片小小的叶子,却倔强地挺立着,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最神奇的是,在嫩芽的顶端,李天枢用极细的笔尖和近乎透明的浅蓝色、粉色、金色,点画出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更令人惊叹的是,在那颗小小的露珠内部,他竟以不可思议的细腻笔触,描绘出了微缩的景象: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天际,彩虹之下,是无数微小却生动的人影——有挥舞铁锹清理淤泥的汉子,有在板房前晾晒衣物的妇女,有在临时黑板前读书的孩子,还有轰鸣的挖掘机和正在升起的新房梁……仿佛整个重建家园的希望与活力,都凝聚在了这颗新生嫩芽顶端的露珠里!
方清墨轻轻走到儿子身后,当她看清这幅画时,呼吸不由得一滞。画中那强烈的对比——淤泥的厚重绝望与新芽露珠里蕴含的无限生机和希望,深深震撼了她。她蹲下身,温柔地将儿子揽入怀中,指尖轻轻拂过画纸上那颗神奇的露珠,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却充满了力量:“是的,天枢,你画得太好了。劫后重生,希望永存。 这株嫩芽,这颗露珠里的世界,就是我们所有人的信念。再深的淤泥,也埋不住生命的力量;再大的灾难,也摧毁不了人心向暖、重建家园的决心。” 她低头,在儿子柔软的发顶印下一个充满爱意与骄傲的吻。
窗外,夕阳的余晖穿透云层,将李家四合院的屋檐染上一层温暖的金红色。院子里的石榴树经过雨水的冲刷,枝叶愈发青翠,枝头沉甸甸的石榴在晚霞中透出诱人的红晕。厨房里传来张姨准备晚饭的锅碗轻碰声和饭菜的香气。这一切平凡而温暖的日常,与远方灾区那正在淤泥中顽强萌发的新生希望,在夕阳的余晖里,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线紧紧相连,共同谱写着生命在灾难之后,那不屈不挠、向阳而生的壮丽诗篇。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金兰厌胜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