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裹挟着湿润的暑气和北方平原特有的干燥尘土,吹进了位于中原腹地的淮州市。李玄策的车队驶离高速,汇入略显喧嚣的市区车流。窗外,城市的面孔在盛夏的光影里显得有些模糊,行道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却也蒙着一层薄薄的灰。
车内异常安静。只有空调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李玄策靠在后座,目光落在窗外飞逝的街景上,却似乎并没有真正在看。他的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一份刚看完的内部简报摘要,纸张的边缘已有些微卷。那份沉甸甸的纷扰,仿佛透过纸背,浸染了车内的空气。
坐在副驾的秘书小秦,从后视镜里悄悄观察着首长。李玄策的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嘴角抿成一条刚毅的直线,眼神深邃得像不见底的寒潭。只有熟悉他的人,才能从那微小的、几乎不可察的倦意中,读出那份压在心底的忧虑。近期外部环境的波谲云诡,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诸多深层次课题,尤其是信念根基的守护问题,这让李玄策对即将进行的调研,有了更迫切的沉重感。
车子最终停在了淮州市郊,一座新建的、风格肃穆的建筑前——“淮水清风”思想教育基地。大门并不张扬,灰白色的墙体透着一种冷峻的庄严。几棵移栽来的松柏挺立在门前,针叶在阳光下闪烁着墨绿的光泽,无声地诉说着某种坚持。
基地负责人早已等候多时,是一位姓赵的中年人,神情恭敬中带着一丝紧张。他快步迎上来,为李玄策拉开车门:“李顾问,欢迎您莅临指导!”
李玄策下车,与他握手,力道适中,声音沉稳:“赵主任辛苦了。我来学习,感受一下咱们淮州的‘清风’。”
进入展厅,光线骤然暗了下来。精心设计的灯光聚焦在一件件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展品和图文上。从一些因思想防线失守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剖析,到理想信念坚守的典范事迹展示……详实的材料,深刻的警示,每一件展品都像一记重锤,敲打着观者的神经。
李玄策走得很慢。他在一个展柜前停下,里面陈列着一些极具对比意义的展品,旁边配有相关的历史照片。强烈的对比令人深思。他沉默地看着,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穿透这冰冷的玻璃,剖析那思想蜕变的轨迹。秘书小秦注意到,首长的喉结几不可察地滚动了一下,那是一种无声的痛惜。
“守住内心防线,确非易事……”李玄策低声自语,声音在寂静的展厅里显得格外清晰。这句话,此刻从他口中道出,带着千钧的分量。他身边陪同的赵主任和几位地方干部,闻言都屏住了呼吸,脸上露出深思和凛然的表情。这“内心的考验”——各种复杂思潮的冲击、个人得失的权衡、初心的坚守,正是当前许多同志需要时刻面对的课题。外部的风雨固然需要警惕,但根本的稳固,始终源于内部的坚定。
参观完毕,一行人来到基地的会议室,一场小范围的基层干部座谈会即将开始。与会的大多是乡镇、街道一级的干部,他们的脸被基层的风霜刻上了痕迹,衣着朴素,眼神里混合着见到高层领导的局促和对工作的热忱,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
座谈会的气氛起初有些拘谨。李玄策没有坐在主位,而是选择了一个靠边的位置。他温和地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同志们,今天我不是来听汇报成绩的,也不是来检查工作的。就想和大家像朋友一样,聊聊心里话。咱们做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难处在哪?困惑在哪?心里……有没有感到信念需要格外加把劲的时候?都说说,畅所欲言。”
他诚恳的态度像一把钥匙,慢慢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一位来自偏远山乡的女乡长,说起为了争取一个发展项目,四处奔走,有时甚至感到心力交瘁的委屈,眼圈微红。一位街道办主任则苦笑着谈起社区里各种具体工作的协调难度,有时明明尽心尽力办事,却被群众误解的憋闷。还有一位年轻的村支书,坦率地说出面对现实考验时的思想波动——看到社会上的某些现象,内心产生的困惑与挣扎……“说实话,李顾问,有时候看着复杂的情况,心里不是没有迷茫,晚上也睡不着觉,就想着自己这份坚持到底值不值……”
这些朴实无华甚至带着点“土气”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基层最真实的状态,人心的波动,信念的考验。李玄策听得非常认真,不时点头,偶尔在本子上记下几个关键词。他理解他们的难处,更理解那份在平凡甚至琐碎中坚守的不易。这“内心的澄澈明净”,守护起来,需要极大的毅力和智慧。
座谈会进行到后半段,一位坐在角落、一直沉默寡言的中年男子引起了李玄策的注意。他叫陈国栋,大家都叫他老陈。老陈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夹克,双手粗糙,指关节粗大,布满老茧和细小的伤痕。他的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眼神有些浑浊,但当他抬起头时,那目光里却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愧和坦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金兰厌胜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