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风,带着初冬的凉意,掠过不同的地域,拂过不同人的脸庞,也映照出人心深处或明或暗的涟漪。
香江之畔:墨痕化戾
午后,香港九龙一处曾经略显沉寂的街角,此刻却洋溢着不同寻常的暖意与活力。新落成的“启明社区青年活动中心”大门前,彩旗招展,简单的启用仪式正在进行。没有震天的锣鼓,只有舒缓的民乐作为背景,以及社区长者、青年代表和社工们真诚的笑脸。这是李玄策推动的“固本培元”计划在港落地的众多项目之一,旨在为迷茫的心灵提供栖息与成长的土壤。
仪式结束,人们涌入中心内部。明亮的空间被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一侧是现代化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室,另一侧是传统雅致的国学文化体验馆。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墨香和新装修木材的气息。
在国学馆靠窗的位置,一个穿着宽大卫衣、头发染成几缕刺眼亮黄色的青年阿杰,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眼神飘忽,带着一丝惯常的戒备和无所适从的迷茫。他曾是街头喧嚣人群中的一员,愤怒与茫然曾是他唯一的情绪出口。此刻,他被一位笑容温和、鬓角微霜的义工陈伯引导到一张铺着毛毡的书案前。
“后生仔,试试?写个字,静下心。”陈伯递过一支兼毫毛笔,声音平和,没有丝毫说教的意味。
阿杰犹豫了一下,看着雪白的宣纸,又看看陈伯鼓励的眼神,终究还是接过了笔。入手沉重,笔杆温润。他笨拙地学着陈伯的样子,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虚抵着,姿势僵硬得像握着根烧火棍。蘸墨时,手一抖,一滴浓黑的墨汁滴落在宣纸边缘,迅速晕开一小团污迹。阿杰皱了皱眉,有些懊丧。
“冇紧要(没关系),写字如做人,起笔落笔,都有个过程。”陈伯并不介意那团墨渍,他站在阿杰侧后方,没有直接上手纠正,只是温和地指点,“手腕放松,心定,笔才稳。来,试试写个简单的字,‘和’字,可好?”
阿杰深吸一口气,努力摒除脑中那些嘈杂的声音。他笨拙地落笔,横不平,竖不直,歪歪扭扭。他感到一丝久违的挫败,但更多的是一种奇异的专注。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墨汁在纤维间渗透的轨迹,仿佛有种魔力,将外界的纷扰暂时隔绝。他全神贯注于笔下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忘记了卫衣上的涂鸦,忘记了染过的头发,忘记了曾经充斥街头的口号。
渐渐地,他的手稳了一些。一个结构虽不美观,但笔画完整的“和”字,艰难地呈现在纸上。墨迹未干,带着生涩的稚拙。写完最后一笔,阿杰长长地吁了一口气,额角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看着那个歪歪扭扭的“和”字,心中翻涌的戾气,如同被这墨痕悄然吸附、沉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违的、近乎陌生的平静。他抬起头,看向窗外,冬日难得的阳光透过玻璃,暖暖地洒在书案上,也落在他微红的脸上。他没有说话,但紧绷的肩膀,不自觉地松弛了下来。
浦江之滨:心灯启智
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上城,方清墨的母校——那所承载着她青春记忆的重点中学。窗明几净的礼堂里,坐满了青春洋溢、眼神充满求知欲的中学生。讲台上,方清墨身着素雅的套装,没有过多修饰,却散发着知性而温润的光芒。她正进行一场题为“材料科学:守护生命健康的隐形铠甲”的科普讲座。
大屏幕上,精美的动画和显微照片交替呈现:纳米级的药物载体如同精准的“小船”,将救命药送达病灶;仿生骨骼材料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与天然骨组织惊人相似的微孔结构;新型疫苗佐剂材料如何温和而有效地唤醒人体免疫大军……方清墨没有堆砌深奥的术语,她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化作守护生命的动人故事。
“同学们,我们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仅是保护看得见的山川河流,更是守护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纯净与健康。”方清墨的目光扫过台下年轻的面庞,语气恳切,“科学家手中的材料,可以是冰冷的分子式,也可以是有温度的生命守护者。这份‘科技向善’的初心,就是我们心中的‘绿水青山’。它指引我们,让每一次实验,每一次突破,最终都指向让人类生活更健康、更美好的方向。”
讲座临近尾声,进入互动环节。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书卷气的男生高高举起了手,得到示意后站起来,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和一丝紧张:“方院士,您讲的这些材料都太酷了!那…那现在大家都在说的芯片,它那么小,也能像您说的那样‘守护生命’吗?它好像离救人有点远……”
问题一出,会场里响起一阵善意的轻笑和窃窃私语。方清墨也笑了,笑容温暖而包容。她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走到台前,目光温和地注视着提问的男生:“问得好。芯片本身,不会直接去缝合伤口或者消灭病毒。但是,”她话锋一转,语气带着引导性的力量,“想象一下,没有强大芯片支持的医疗设备会怎样?核磁共振仪无法快速精准成像,医生可能错过最佳诊断时机;智能手术机器人会变得迟钝甚至失控;远程医疗系统会卡顿延迟,让偏远地区的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芯片,是让这些‘救人的机器’变得更聪明、反应更快、判断更准的‘大脑’和‘心脏’。它让守护生命的力量,插上了智慧的翅膀,飞得更快、更远、更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金兰厌胜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