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墨被弟弟的喊声打断,目光从复杂的流体模型上移开,投向高空中的雁群。她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若有所思的光芒。群体动力学?协同路径规划?这个源自自然界最朴素观察的提议,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她精密计算的心湖,漾开一圈涟漪。她下意识地又看了一眼模拟屏幕上那艘孤立的、被混乱水流包围的巨轮,以及周围那些无序拥挤的红色光点。一个模糊的、关于如何利用协同作用引导船队有序脱困的念头,开始在她脑海中萌芽。
就在这时,李玄策口袋里的手机突然急促地震动起来,特殊的铃声表明是越洋视频。他迅速掏出手机,屏幕上跳出的正是父亲李长庚略显疲惫却精神矍铄的脸庞。背景是熟悉的斯坦福研究所实验室,各种精密的仪器闪烁着幽光。
“爸?您那边是深夜了吧?”李玄策接通视频,将镜头转向河岸边的景象,好让父亲看到这里昏黄的天空、翻飞的风筝和专注的团队。
“无妨,正好观测一个关键实验。”李长庚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丝电流的杂音,却依旧清晰沉稳。他的目光敏锐地捕捉到了李念墨身后模拟器屏幕上的画面。“苏伊士运河?你们也在关注这个?”
“念墨的团队在做流体模拟分析。”李玄策简单解释,同时将镜头微微转向正看着雁群出神的女儿。
李长庚点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巧了。我们这边刚完成一项纳米集群协同运动的突破性测试。”他说着,对旁边示意了一下。镜头一转,对准了实验室里一个透明的水槽。只见无数微小的、如同银色尘埃般的纳米机器人,正悬浮在水中。随着操作员输入指令,这些“尘埃”瞬间被激活,如同被无形的指挥棒引导,迅速汇聚、排列,先是组成一个紧密的球体,接着又流畅地变形,如同训练有素的鱼群,灵巧地绕开水槽中故意设置的障碍物,最终精准地穿过一个极其狭窄的通道口。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秩序感和协同性,如同微观世界的一场精密芭蕾。
“看!”李长庚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群体智能,协同脱困。在微观尺度上,它们找到了阻力最小的集体路径。这个原理……”
“可以放大到宏观世界!”李念墨不知何时已经凑到了李玄策身边,她盯着手机屏幕上那神奇的一幕,眼中爆发出炽热的光芒,刚才因弟弟的话而产生的模糊念头瞬间变得清晰无比。她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带着发现新大陆般的激动。“群体动力学!引导船队像雁群、像纳米集群一样协同运动,形成有序队列,相互借力,共同克服局部阻力!而不是各自为战,互相干扰!” 她猛地转头,看向自己团队的模拟屏幕,手指飞快地在控制台上操作起来,输入新的协同算法参数。屏幕上,代表被困船只的红色光点开始尝试着移动、调整位置,试图寻找一个更优化的集体脱困模式。
李玄策看着女儿眼中闪烁的光芒,听着她激动的话语,又看看手机屏幕上父亲实验室里那灵动的纳米集群,最后,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王铁柱手中那盘绕的风筝线,以及天空中那只在风沙中昂首挺立、叮当作响的钢铁巨鸢。
交错的风筝线在昏黄的背景下交织成网,坚韧的丝线承载着钢铁的重量,也承载着孩童的梦想和王铁柱匠心独运的巧思。这景象,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记忆深处尘封的一页。
时间猛地倒退回1991年那个闷热的夏天。刚刚大学毕业的他,还是上城集装箱码头一个满身油污的年轻技术员。码头巨大的龙门吊像钢铁森林,烈日炙烤着水泥地面,蒸腾起扭曲的热浪。一艘满载的巨轮即将靠岸,吊装方案却出了问题——传统的单点起吊无法平衡一个形状极其不规则的特大型设备集装箱,强行起吊极有可能导致倾覆。
年轻的李玄策蹲在码头边,汗水浸透了他洗得发白的工装后背。他捡起一块石灰石碎片,在滚烫的水泥地上画了起来。没有电脑,没有模拟软件,只有最原始的手绘。他画的是集装箱的重心点,画的是吊臂的受力角度,画的是钢丝绳的缠绕方式……最终,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多点协同、动态平衡的吊装方案:利用数台龙门吊同时作业,通过精确控制每台吊机的起吊速度和角度,像多位舞者默契配合一样,让那个庞然大物平稳离地、安全落舱。方案的核心,就是“协同”与“平衡”。
此刻,看着女儿屏幕上尝试协同运动的船只光点,看着父亲实验室里协同穿越障碍的纳米集群,再看着王铁柱手中那根控制着钢铁巨鸢、在狂风中保持平衡的风筝线……三十年前水泥地上那些粗糙的线条,仿佛穿越时空,与眼前的一切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协同……”李玄策喃喃自语,声音很轻,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科学的精妙、自然的智慧、民间的巧思,在“协同”这个古老又永恒的主题下,殊途同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金兰厌胜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