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声中,李明钰抱着新刻的总会印信进来,枣木章上的麦穗纹还带着木香:“长公主,这是用周大叔家门前的老槐树刻的。他说,槐树开花时,总会的算筹声比蝉鸣还清亮。”
我接过印信,感受着木纹间的年轮。窗外,总会的灯笼次第亮起,将麦穗齿轮的影子投在宫墙上,像极了千万个青衿学子与百姓手拉手的剪影。神经接驳笔的残片在此时突然发出微光,与灯笼的暖光交融,仿佛在诉说:真正的大道,从来不在典籍的字缝里,而在青衿们磨破的鞋底,在百姓们握算筹的掌心,在每一粒被公平称量的粮食里,在每一寸被认真丈量的土地上。这星火般的微光,终将穿过宫墙,照亮每个炊烟升起的村落,每个机杼声起的作坊,让“志善”二字,不再是悬于门楣的匾额,而是长在百姓心头的希望。
三个月后,北方大旱,青衿总会的抗旱队带着改良的龙骨水车北上,车身上漆着醒目的麦穗徽记;江南织工罢工,总会的调解团带着算筹账本入驻工坊,将“物值相抵”刻在每匹布帛的价签上;西北军屯的冬衣迟滞,总会的妇人们在雪夜赶制棉袄,针脚里藏着“耕战一体”的暗语。当第一个由百姓推举的“民生监察使”走上公堂,当第一所劝学公所的稚童用算筹摆出“均平”二字,我知道,这场始于宫墙内的结社,早已化作千万星火,在大明的版图上连成璀璨的银河。
御史台的弹劾声仍在继续,但王大人的奏疏里,渐渐多了些无奈:“青衿之善,非善也,乃势也。”他不懂,这“势”不是权势,是民心。就像周大婶在信里写的:“青衿们的算筹,比城隍庙的签筒灵验,因为他们算的是咱百姓的生路。”
洪武十八年深秋,我站在应天城头,看青衿总会的车队驶向四方,车辕上插着的麦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常静徽抱着账本走来,袖口还沾着淮北棉农送的棉絮:“殿下,山东的佃农们自发成立了‘青禾会’,说要按咱们的章程分田计税。”她翻开最新的《四民共济录》,上面盖满了各州府的手印,“民心就像这秋风,吹到哪儿,哪儿的百姓就知道拾掇算筹,盘算公平。”
我望着远处田头劳作的身影,他们腰间别着总会发的竹制算筹,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神经接驳笔的残片在袖中轻轻震动,仿佛在为这场无声的革命喝彩。原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它藏在青衿们磨破的衣袖里,落在百姓们刻在田契上的算筹印中,长在每个敢为公平发声的手掌间。
暮色四合时,王玄龄的信差快马入城,带来塞北传来的消息:帖木儿帝国的使者捧着麦穗徽记,要在撒马尔罕建“大明式劝学所”。信末,他用算筹刻了句暗语:“漠北的星空下,游牧民开始用羊毛换咱们的算筹,说这是能算出公平的‘神签’。”
我笑了,将信折好收进袖中。宫墙外,总会的夜校又亮起灯火,读书声混着织机声传来,像极了人间最动听的箴言。青衿志善总会的星火,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燎原,而我知道,这场始于宫墙内的实践,早已超越了结社的名义——它是耕者手中的犁,是织妇梭中的丝,是算筹上的刻度,是每个百姓眼中重新燃起的,对公平世道的渴望。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