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午后,马皇后在坤宁宫翻看《秀英思想》的抄本,忽然指着“妇人可掌公所”的段落笑了:“本宫当年在军中,哪敢想妇人能议国事?如今倒好,织妇们算的账,比户部还清楚。”她望向窗外,青衿学子正带着百姓丈量土地,算筹声与锄头落地声交织,“澜儿,你说这思想,能传多久?”
我望着远处飘扬的麦穗旗,想起在冷宫产房的初雪夜,想起皖南棉农的陶罐、苏州织妇的布包、贵州苗人的苗绣。思想的长河一旦奔涌,便再难阻挡。它源自百姓的血汗,长于四民的携手,终将汇入历史的江海,成为后世追寻公平与正义的路标。“直到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机,商者有其道,学者有其民。”我握住她的手,触到掌心的老茧——那是早年操劳留下的印记,“就像您教我的,恤民要贴肉,思想要落地,只要百姓的手还握着算筹,这光就灭不了。”
殿外,不知谁在唱新学的歌谣:“青衿算筹响,四民共担当,公道如麦穗,岁岁见秋光。”歌声掠过宫墙,掠过正在发芽的麦田,掠过每个亮着油灯的劝学公所。我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当思想真正扎根于百姓的生活,当公平成为可触摸的算筹、可丈量的田亩、可兑换的善值,属于四民的智光,才刚刚照亮历史的漫漫长路。那些被百姓口耳相传的道理,那些刻进生活肌理的规则,终将在时光中沉淀,成为比任何法典都更坚实的存在,让大明的土地上,永远生长着希望的麦穗。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