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鸣谦听令!”朱元璋的声音响彻港口,“朕命你为水军大都督,节制沿海十二卫所,即日起筹备跨海之战!”他转身对我道,“澜儿,你的‘海巡司’也该挂牌了——刑部的人,该学学怎么在海上断案。”
我叩首在地,呈上《海巡司章程》:“海巡司设海上法庭,商船纠纷可当场审判,海盗案件十日结案。”指向停泊在港口的“公平号”审判船,“此船配备算筹官、律法官、百姓陪审员,让海上的事,海上了结。”
方鸣谦的舰队出发那日,我站在了望台上看着蒸汽战船的烟囱喷出黑烟,形成长长的云带。常静徽递来最新的商税数据:“海禁开放一年,商税已占国库收入四成,农税降至三成。”她的算筹袋上多了枚倭国银币,“瀛洲的商人听说咱们要解放土地,已经有三十艘商船愿为咱们带路。”
五月端午,海巡司在澎湖群岛截获倭寇的“黄金船”。我亲自登上敌船,看着船舱里堆满的生丝、瓷器,以及压在底层的倭国农民地契。“这些地契,是武士从农民手里抢的。”我对海巡司的律法官说,“按《瀛洲解放纲领》,全部焚毁,登记在册的农民,战后可凭记录领田。”
深夜,我在海巡司的临时指挥所里接见瀛洲青衿会的代表。为首的倭国书生名叫松下三郎,身着大明青衫,腰间别着算筹:“长公主,瀛洲的农民听说大明要废除武士,已经开始抗租。”他展开染血的抗租名单,“这是近江国的农民领袖,他们等着大明的火枪,就像等着春雷。”
我将燧发枪模型递给他:“告诉瀛洲百姓,咱们的火枪不仅能打武士,还能保护他们的土地。”想起在苏维埃大学讲过的“土地革命”,“等咱们的舰队登陆,第一件事就是丈量土地,让每个农民在田头立碑,刻上自己的名字。”
洪武二十三年中秋,水军都督府传来捷报:方鸣谦的先锋舰队已控制琉球群岛,设立“瀛洲前线指挥所”。我带着神机工坊的匠人赶赴琉球,看着蒸汽战船在港口进进出出,船上满载着燧发枪、橡胶靴、《瀛洲农民识字课本》。
“长公主,倭国的‘关白’派使者求和。”方鸣谦递来求和信,上面用汉字写着“愿称臣纳贡,永不为寇”。
“告诉关白,我们不要称臣,只要瀛洲的农民能吃饱饭。”我将求和信投入火盆,“若他肯废除武士特权,打开国门通商,可保其贵族体面;若不肯——”我指了指港口外的蒸汽战船,“我们的‘均平炮’会帮他打开国门。”
十月霜降,水军主力抵达瀛洲岛近海。我站在旗舰“大明号”的甲板上,看着方鸣谦的登岛部队换乘蒸汽快艇,船头插着“解放瀛洲”的大旗。蓝玉的陆战队紧随其后,他们的铠甲上贴着“四民平等”的标语,背包里装着土地登记册。
“长公主,瀛洲农民在岸边点火为号!”了望手的声音带着兴奋。我拿起望远镜,看见瀛洲岛的海岸线上,无数火把组成“均”字,那是青衿会的暗号。登陆艇的冲角劈开浪花,燧发枪的枪口指向天空,射出红色信号弹——那是“开始土地革命”的标志。
首战在近江国的琵琶湖展开。蓝玉的陆战队用燧发枪击溃武士的骑兵,方鸣谦的水军从湖上包抄,蒸汽战船的防撞角撞毁武士的木制堡垒。我跟着登陆部队进入武士庄园,看着农民们举着农具冲进粮仓,将武士的地契堆成篝火。
“长公主,这是庄园的账册!”青衿会的成员递来沾满酒渍的账本,“武士领主每年收七成租,农民只能吃稗子!”
我翻开账本,用朱砂在“武士特权”条目上画叉:“从今天起,土地归农民,租税三成,多余的粮食充公救济流民。”指着正在焚烧的地契堆,“让瀛洲农民知道,大明的军队不是来征服的,是来送公平的。”
瀛洲的农民们跪在岸边,捧着刚领的土地凭证,上面盖着“大明瀛洲布政司”的大印——这是我连夜奏请朱元璋设立的临时机构。一位老农用日语喊着“均平”,他的孙子举着用树枝刻的算筹,上面歪歪扭扭刻着“三”——那是三成租税的标志。
十二月冬至,关白的使者在大阪城外向方鸣谦投降。我坐在临时搭建的“瀛洲议事厅”里,看着关白的代表递上降表,上面写着“愿废武士,行均平,归大明版图”。厅外,瀛洲的农民正在学习用算筹计算土地,匠人们在仿制燧发枪,商人们围着常静徽计算通商税率。
“长公主,瀛洲的铁矿比大明的还好。”方鸣谦递来矿石样本,“咱们的神机工坊可以在这里设分厂,用瀛洲的铁,造咱们的枪。”
我摸着瀛洲农民送的草鞋,鞋面上绣着麦穗与樱花:“不仅要设工坊,还要建学堂、开医馆、修水渠。”展开《瀛洲重建计划》,里面规划了铁路、邮局、新式学堂,“瀛洲不是殖民地,是大明的一部分,要让这里的百姓和咱们一样,有田耕、有书读、有公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