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平十九年大雪前一日,宁建府的雨夹雪裹着寒意,打在宁建府的青石板路上,溅起细碎的冰碴。我与朱静雯撑着油纸伞走进通仪司巷,伞面的粟米酶涂层在雨中显露出"民声"二字——这是母亲马秀英亲手绣的,她说"为官者当如伞,既要遮风雨,更要透阳光"。巷口的量子信息屏上,"宁建百家"的账号头像正闪烁着红色的"封禁"标识,旁边弹出的快音推荐页,全是"崇安新区招商大捷"的宣传片,画面里的商铺人来人往,与我们前日所见的冷清判若两地。
"姑母,主阵监测到'宁建百家'的最后一条帖文发布于均平十九年十月廿三,内容是《崇安新区商户生存现状调查》,附了三十家关门店铺的照片,三小时后即被删除。"朱静雯的机械义眼扫过信息屏,全息投影里的数据流像乱麻般缠绕:樱信网的删除记录显示"违反公序良俗",快音的封禁理由是"传播不实信息",而发布这些指令的IP地址,都指向宁建府通仪司的内部服务器。她指着巷尾的通仪司牌坊,牌坊上的"舆情清朗"四个金字被雨水冲刷得发亮,"可这'清朗',清的是真相,朗的是谎言。"
我们走进一家挂着"便民通讯"招牌的小店,店主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用算筹笔在全息板上记录投诉:"又是通仪司删帖?王大爷您别急,我这就帮您备份到洪安主阵的'民生数据库',他们删得了平台,删不了主阵的链。"见我们进来,他推了推眼镜:"二位是来查账号的?最近通仪司查得紧,但凡说崇安新区不好的,轻则禁言,重则封号。"他点开后台的删帖记录,密密麻麻的红色条目里,"宁建百家"被标了"重点清理","这账号主理人是个退休教师,就想让大家知道新区真实情况,结果昨天被通仪司的人带走'谈话'了。"
朱静雯的机械义手轻轻触碰全息板,调出"宁建百家"的缓存帖文:照片里的崇安新区商铺卷帘门紧闭,街角的量子柜员机显示"本月交易额不足百两",与通仪司发布的"月增三成"数据形成刺眼对比。"《大明民主主义》第三十八条规定'信息公开为民生之基',"她的声音带着寒意,"他们这不是监管,是捂嘴。"店主突然压低声音:"听说通仪司司长李修文是景王府的远亲,新区的招商数据造假,他怕被揭穿,就用网信权压着。前儿有个主播直播新区现状,刚开播三分钟就被强制下线,设备都被没收了。"
雨势渐大,我们顺着店主指的方向,走进通仪司的后门——这里本是供民众提交信息公开申请的通道,此刻却站着两个穿深蓝色制服的守卫,臂章上的"网络监管"字样在雨中泛着冷光。"站住,干什么的?"左边的守卫拦住我们,手里的量子扫描仪发出"嘀嘀"声,"申请公开得走正门,后门只通内部办公区。"我故意让伞沿滑落,露出袖口的粗布棉袄:"俺们是崇安新区的商户,想问问为啥删俺们的求助帖。"
守卫上下打量我们,眼神里带着轻蔑:"删了就是违规,哪来那么多为啥?"他晃了晃扫描仪,"再纠缠就按'寻衅滋事'处理,上个月那个卖菜的张婶,就因为多问了两句,账号被封了半年。"朱静雯突然指着他腰间的执法记录仪:"按《通仪司监管条例》,执法需全程记录,你刚才的话,敢让主阵存档吗?"守卫脸色一变,伸手就要推她,却被我用伞柄轻轻挡住——伞柄里的"清浊"纹在触碰的瞬间亮起,与洪武爷御赐的"监察"算筹产生共振,他的记录仪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
"你们到底是谁?"守卫的声音发颤,下意识摸向对讲机。我掀开伞面,露出青铜令牌,令牌上的"大明皇帝之宝"在雨雾中亮起,与通仪司的主网产生99%共振,整条巷子的量子信息屏突然同时切换画面,全显示出"宁建百家"被删的帖文,"我倒要问问,谁给你们的权力,敢删百姓的声音?"后门里突然冲出几个工作人员,为首的正是通仪司主事赵吏员,他看到令牌,腿一软差点跪倒在泥水里:"陛...陛下怎么会来?"
走进通仪司办公区,一股焦糊味扑面而来。中央控制台前,三个锦衣卫暗卫正用算筹锁控制着三个主事,他们的量子手环被摘下,全息屏上还停留在删除快音视频的操作界面。"禀陛下,"锦衣卫百户林风单膝跪地,呈上加密卷宗,"三日前监测到通仪司异常操作达173次,其中156次针对崇安新区负面信息,已核实李修文司长与景王府的资金往来,都察院的人刚把他带走。"卷宗里的算筹链清晰显示:李修文通过"宁建招商办"的壳公司,将删帖"服务费"转入景王府的海外账户,每删一条负面信息,提成三成。
朱静雯走到一台终端前,机械义手插入操作口,调出被删除的原始数据:不仅有商户的投诉,还有农民反映新区征地补偿不到位的录音,甚至有工匠举报隧道钢筋造假的视频,"这些都是《秀英思想》里说的'民生预警信号',他们却当成垃圾清理。"她点开一段录音,是那个退休教师的声音:"我教了四十年书,只知道实事求是,新区好不好,商户的账本最清楚,不是通仪司的键盘能改的。"录音被中断的地方,标注着"李司长指令:永久删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