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明日报》主编的虚拟影像显得有些局促,手指反复摩挲着桌沿。诸位代表,我们并非认同以某某的行为,只是觉得...年轻人在跨文化交往中难免有认知盲区,应该给她更多理解。他调出报纸的往期评论,我们一直主张教育为主,惩戒为辅,比如去年报道大学生创业失败时,也呼吁社会多些包容。
包容不是没边界的。法学界代表周明远敲了敲桌,《大明公民行为准则》的虚拟文本在他面前翻到第二章,第七条明确说涉外交往需兼顾公共情感兼顾二字就是分寸。以某某的问题,恰恰是没兼顾——她把个人对技术崇拜的情感,凌驾于公众对尊重边界的共识之上。他调出主阵的舆情分析,72%的民众觉得处理得当,23%认为可以更温和,这说明大家不是不包容,是不认同模糊边界的行为。
来自西域都护府的代表阿米娜举起手,她的头巾上绣着葡萄藤纹样,说话时带着草原特有的爽朗:我们哈萨克族有句谚语:马跑得再快,也不能踩坏别人的草场。阿斯忒里俄斯是客人,以某某是主人,主人既要待客热情,也得守住自家的草场——这草场就是公序良俗。她分享了去年接待外国商队的经历,我们会给客人准备最好的马奶酒,但也会提前说清不能在敖包前喧哗的规矩,这才是真尊重。
辩论持续了三个小时,代表们从跨文化交往的黄金法则公共情绪的合理边界媒体的舆论引导责任教育中的分寸感培养。每个观点都像一块砖,慢慢砌成共识的墙。
最终表决结果显示:89%的代表支持校方给予以某某记过并休学反思的决定;91%的代表同意对《新明日报》展开客观性核查。议事会事务院总理宣布结果时,全息屏上的算筹纹组成了二字,笔画间流淌着晨光:经议,以某某的行为确有失当,支持校方以反思教育为主的处理方案;同意由监察局牵头,联合学部、商部,对《新明日报》进行为期半个月的专项核查。
散会后,我在虚拟偏厅召见了大明工业大学校长。老校长的鬓角结着一层白霜,说话时总不自觉地摩挲着袖口——那是他年轻时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养成的习惯,据说当时条件艰苦,袖口磨破了就反复缝补。以某某这孩子,我看着她从大一入学,编程天赋真是难得...可她总说代码世界里只有0和1,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这正是我们教育该补的课。我调出她的课程表,红色的中外文化比较公共伦理两门课成绩格外刺眼,专业课全优,但这两门都是及格线徘徊。我想起自己在国子监读书时,先生总说格物致知易,守礼明辨难趁这个机会,在全校开一门边界与分寸的通识课,从《大明公民行为准则》讲到日常礼仪,从历史案例谈到现实冲突,让孩子们明白:代码有逻辑,做人有边界,这两者同样重要。
三日后,刑部的补充报告送到案头。报告里附着重构后的私信记录:以某某给阿斯忒里俄斯发过宿舍窗外的凤凰花照片,说这是我们学校的校花;对方回了张训练馆的照片,说等你来看比赛。最关键的是那段被曲解的对话——阿斯忒里俄斯说想多了解大明的真实生活,她回我可以拍些校园和街道的视频,后面加了句但负面的就别问了,我不想说。
看来是被粉丝断章取义了。我把报告推给朱静雯,她的机械义手划过屏幕,调出粉丝群的传播链,确实,原始对话里有拒绝提供负面信息的表述,被别有用心的人截掉了。
但这不能成为借口。我指着报告末尾的评估,她在群里的身份是知情者,就该明白自己的话会被放大。这就像站在悬崖边递绳子,哪怕自己脚站稳了,也得想到绳子那头的人可能失足。
同日,以某某在主阵发了篇长文,标题是《我的反思:从代码逻辑到做人分寸》。她写道:我总以为技术无国界,交往就该无边界,却忘了代码有注释说明,人与人交往也需要语境注释——那就是对对方文化的尊重,和对自己立场的清醒。她提到小时候父亲教她递东西要用双手,却在给阿斯忒里俄斯递水时单手递过去,那时只觉得是小事,现在才明白,小事里藏着大规矩。
文章末尾,她宣布放弃即将参加的国际编程大赛资格,想先补好这门课。评论区里,知错能改就好的留言占了八成,有位老教授写道:年轻人犯错是常态,重要的是从错里学会长大。
监察局对《新明日报》的核查也有了结果:近半年接受过境外文化机构的资助,金额不大且手续合规,但评论部在选题会上确实有侧重个体自由,淡化公共边界的倾向。总编辑被约谈时说:总想着标新立异,却忘了媒体该有的平衡。
看来不止是一家媒体的问题。我望着全息屏上的舆情分析,近三年来,个体自由的讨论热度上升了37%,但公共边界的讨论只上升了12%,这中间的落差就是风险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