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她身边,把暖炉往她手边推了推,拿起她的书,翻到“国营粮食”那一页:“悦薇,别光背定义,要想实际的事。你还记得前年咱们去东海县公社,方叔跟咱们说,以前没有国营粮囤的时候,社员们收了麦,要么自己囤着发霉,要么被粮贩子压价收购,冬天还得饿肚子。后来有了国营粮囤,社员们的麦能存好,还能按公平价卖,这就是国营粮食制度稳民生的道理——不是纸上的字,是社员碗里的饭。”
那天晚上,我给她讲了不少公社的事:讲方叔怎么用账本记粮食数量,讲刘大伯怎么因为没保鲜技术,眼睁睁看着黄瓜蔫掉,讲林阿妹怎么盼着有茶叶加工教材。悦薇听得入神,后来在考试里,她写的《国营粮食制度与民生稳定》论述题,还得了满分——阅卷老师说,她的答案“满是百姓的烟火气,不是空泛的理论”。
“对了妈妈,”悦薇突然想起什么,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展开是张手绘的地图,上面用红笔标着“教材发放路线”,“今天蒙古自治省的牧民老师来礼部,说草原上的公社离县城远,教材怕送不到。我跟他们说,我已经跟交通部门商量好了,用城乡快速公交车送,每辆车上都配个牧民联络员,还在车厢里加了保温层,防止教材被雨雪打湿。他们听了可高兴了,说‘没想到礼部的小姑娘这么贴心’!”
我接过地图,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心里暖暖的。这孩子,没忘初心,知道做事要想着百姓的难处。静雯也凑过来看,指着地图上的“锡林郭勒公社站点”说:“这里去年我去过,冬天雪大,公交车容易陷进雪里,你得跟交通部门再叮嘱一句,让他们配防滑链,别耽误了教材发放。”
“知道啦静雯姐姐!”悦薇立刻掏出笔,在地图旁边写了“加防滑链”三个字,“我明天一上班就跟交通部门说,保证不耽误。”
正说着,张婶端着热茶过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茶香混着槐树叶的清香,飘在院子里,格外舒服。悦薇捧着茶杯,忽然问:“妈妈,您当年办第一届高考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难办的事呀?”
我看着院外的天空,想起均平三十年五月初的议事会——赵文昌提议搞阅兵,老王反对,方叔举着粮本说缺人才,那些争论、那些期待,如今都成了温暖的回忆。
“难办的事当然有。”我喝了口热茶,暖气流过喉咙,“那时候有人说‘搞教育费钱’,有人说‘社员不需要大学生’,还有人担心教材编不好。可你看,老王坚持要办自学考试,方叔盼着孩子能学技术,林阿妹想有茶叶教材,正是这些百姓的期待,让咱们咬着牙把教育方案推进下去。现在好了,你进了礼部,能帮公社发教材,能帮牧民老师解决难题,这就是咱们当年坚持的意义。”
悦薇听得认真,放下茶杯说:“妈妈,我以后一定好好干!每个公社的教材需求都仔细核对,每个考生的补贴都按时发,不让您和静雯姐姐失望,也不让公社的百姓失望。”
静雯握住悦薇的手,又看了看我,眼里闪着光:“姑母,您看,咱们的‘民为邦本’,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了。从您当年在东海县看粮囤,到我推进交通升级,再到悦薇现在管教材,都是围着百姓转,围着民生转。”
夕阳西下时,张婶已经做好了晚饭:青稞馒头、炖羊肉、炒青菜,都是家常的味道。我们三人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吃饭,悦薇还在说今天上班的事:说她帮一位不会写申请的老社员填了教材补贴表,老社员给她塞了颗奶糖;说她整理旧档案时,看到您当年写的《教育专项补贴方案》,上面还留着修改的痕迹。
我听着她的话,看着她和静雯的笑脸,忽然觉得,岁月虽然让我老了,腿脚不方便了,但看着她们一步步接过担子,把“民为邦本”的道理落实到每一本教材、每一次补贴、每一趟公交车上,心里比什么都踏实。
吃完饭,悦薇要回礼部加班——她要把今天整理的教材需求统计,做成正式的报表,明天一早要交给王科长。静雯送她到院门口,我坐在藤椅上看着她们的背影,悦薇的马尾辫在夕阳下晃着,像极了当年静雯年轻时的模样。
“姑母,天凉了,咱们回屋吧。”静雯回来时,手里拿着我的拐杖,“悦薇说,明天她下班带东海县的新麦饼回来,给您尝尝。”
我点点头,在她的搀扶下慢慢起身。走到屋门口时,我回头看了一眼院子里的老槐树,光伏灯已经亮了,暖黄色的光洒在石桌上,照亮了那本摊开的《全国教育筹备进度表》。上面的数字还在更新,就像大明的民生故事,还在继续——从东海县的麦囤,到蒙古草原的教材,从我的拐杖,到悦薇的礼部徽章,每一步,都踩着“民为邦本”的初心,每一代,都扛着“兴教育才”的担子。
回到屋里,静雯帮我铺好床,又把暖炉放在床头。我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忽然想起悦薇小时候,我给她讲“均平”纪年的由来——那时候是想让百姓都能均享粮食、均享便利,如今,我们又给百姓均享了教育的机会。这三十年,没白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